经济大萧条时,美国人在干什么?

黄琼玉 2019-12-21 18:14:00

推荐回答

个人的观点啊,你借鉴一下就好,不一定准确。我觉得大萧条是各种问题积累已久的一次爆发,因为经济繁荣的时候,很多问题都会出现,但是不会被人们重视,又因为那时候政府对经济没有过多的干预,完全靠市场自己调节,所以当经济发展超过经济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后,会在一瞬间崩溃。原因是很多方面的,股市只是一个表现,或者是一个起点。至于股票的问题,股票是作为一种投资的方式,是高利润与高风险并存的投资方式,人们疯狂的购买股票实际上是一种投机行为。大萧条之前的繁荣时期,人们生活富足,但就算生活富足,他们需要的生产生活资料也是一定的,在满足这些需要以后其他的收入就可以去购买股票。所以在经济繁荣时期,货品不会积压,那时的供求应该是相对平衡的。大萧条以后之所以货品积压,是因为人们没有钱去买,因为之前用作买股票作投资的钱全部都收不回来了,就算是存到银行里的钱,因为大量的银行也破产,所以也收不回来。而且所谓的繁荣我觉得是一种假象,是人们疯狂赊购商品产生的假象。而且,大萧条之所以发展到如此严重的地步,和美联储错误的货币政策也有关,大萧条时,美联储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使市场利率上升,进一步降低了大众的消费欲望,消费欲望降低,货物就越卖不出去,货物卖不出去,就要裁员,失业率上升。更可悲的是,当时的政府为了保证工人的生活水平出台了最低工资标准,而工厂根本就支付不了这么多的工资,会裁掉更多的工人,失业率继续上升,陷入恶性循环。直到罗斯福根据凯恩斯主义,政府开始干预经济,相机决策的采取适当的财政政策,才使得经济有所好转。
黄皓章2019-12-21 19:12:49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大萧条的影响比历史上任何一次经济衰退都要来得深远。这次经济萧条是以农产品价格下跌为起点:首先发生在木材的价格上。大萧条对拉丁美洲也有重大影响,使得在一个几乎被欧美银行家和商人企业家完全支配的地区失去了外资和商品出口紧衣缩食呗。反正比我国三年自然灾害强多了。
    黎盛勇2019-12-21 19:56:59
  • 一,股市为什么会崩盘?1929年,大萧条前期,经济非常景气。胡佛总统认为”贫困将从美国消失“。工厂农业机械化,达到巅峰。工人更容易丢工作,开始省钱。而工厂开始发现市场开始萎靡。纷纷将钱投入来钱快的股市。工人们也参与股市的游戏。最后杠杆加贷款,让信托及银行,股市繁荣。但是这种加钱,借钱买炸弹的游戏总会爆炸。起初股市大跌!分析师们,银行家们,都宣传是空头们在扰乱市场,想稳定局势。但实体经济,已经无力支撑高昂的股价了,因为股票已经达到历史巅峰。二,人们为什么从银行取钱?1.大萧条,取钱是最错误的想法,只因为人们知道银行会倒闭。而不知道就算取出来,货币也会贬值!懂经济的都知道抢购黄金。2.美国的银行会倒闭,存的钱可能会取不出来。股价崩溃,货币疯狂贬值。导致罗斯福实行3R计划,再将货币贬值40%,然后用贬值的货币,雇佣工人修建基础设施。重新发行银行执照,让银行开门营业。3.房价和古玩字画一样,大幅贬值。想必是为了面对国内经济形势,戒掉房地产毒药。但这无异于刮骨疗伤,将会有严峻挑战。作者:周米炳。
    童觊军2019-12-21 18:55:36
  • 20年代美国没有大萧条吧?应该是1930年,美国那时候是柯立芝繁荣时期,经济非常好的。到了1930年,确切说是1929年,由于商品大量丰富,市场已经饱和了。比如说你买了一个铅笔盒,然后文具厂有钱赚,但是你得等到你的铅笔盒坏了才会去买新的,而你铅笔盒坏掉的时候没人去买铅笔盒,文具厂如果东西卖不出去就会有危机。更严重的是他的钱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借的。
    齐晓娣2019-12-21 18:39:10
  • 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乃至全球历史上最恐怖的一次经济危机拉开序幕,人们迎来了长达10年的大萧条。在这段难熬的时光里,美国人都在做什么?⊙家庭游戏受欢迎美国人生活受大萧条影响最显著的方面,莫过于闲暇时间的利用。娱乐和运动商品的销售额从1929年的5亿美元,下降到了1933年的2.5亿美元。城市运动俱乐部、乡村俱乐部、高尔夫俱乐部和网球俱乐部等各种休闲团体,在1930年~1934年间减少了一半。仅高尔夫俱乐部就损失了约100万名成员。另一方面,简单的家庭游戏—拼图、跳棋、国际象棋、掷套圈—却大受欢迎,人们用它们消磨时间,排遣焦虑。这期间美国集邮者的数量从约200万人增加到900万人。桥牌也颇有进展。在郊区,人们待在家里,促进了羽毛球、乒乓球和户外晚餐的复兴,刺激了木工、机械、养鸽子等业余爱好。⊙听收音机成时尚一些不入流的时尚来来去去,此消彼长。端坐不动的消遣项目当中,最普遍的莫过于听收音机了。公众对新闻分析和新闻解释的渴望,带给时事评论员前所未有的声望,数百万人专心致志地收听他们关于慕尼黑危机、德国入侵波兰和法国陷落的观点。1932年~1939年间,通过收音机传送的消息量几乎翻了一倍。罗斯福总统那句让人心里暖洋洋的平民化称呼语“我的朋友”,早在他1920年竞选副总统的时候就被采用了。他总是直接而亲密地面对人民,这一姿态的影响力是空前的。一天的“炉边谈话”之后,罗斯福经常能收到5万封听众来信。⊙“米老鼠”不敌“唐老鸭”有声电影这种“全说话、全唱歌”的娱乐给很多人带来新刺激,人们听到那些无声电影明星的声音,自然十分喜悦。电影工业在大萧条时期竟出现了一个小高潮。1926年,迪士尼公司从中西部地区来到好莱坞,两年后创造了“米老鼠”。在有声电影《汽船威利》让米老鼠这个足智多谋的啮齿动物成为世界性主人公之前,默片中的米老鼠并不成功。20世纪30年代快要结束时,据报告,米老鼠已逐步让路于迪斯尼后来创造的另一个卡通形象:唐老鸭。这是不是因为唐老鸭那呱呱乱叫的恐慌比米老鼠厚脸皮的个人主义更接近时代精神呢?大多数电影的内容依然是为了逃避现实而设计的,多数反映了那些疲累或倦怠的成年人的品位,他们寻求的是奢华和传奇、性和情感的世外桃源……大萧条初期,好莱坞显然忘记了这场危机。⊙“没有图书馆,我早疯了”在大萧条即将到来时,20个成年人中约有19个人是报纸的读者。经济危机开始后,无所事事的百万民众突然发现,公共图书馆简直就是穷人的俱乐部—一个可以随便翻阅、打盹的温暖而安静的地方。193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估计,自1929年以来新增的借书人数为200万~300万。顾客偶尔会对图书管理员说:“要不是因为有图书馆,我没准早就疯掉了,或者自杀了。⊙杂志发行量大增在大萧条中,杂志的发行量略有增长,周刊比月刊更有优势。纪实故事和爱情杂志是逃避现实的“精神鸦片”,自称在1935年的总发行量比1921年多了1/3。女性期刊的订户在艰难时期也未大减,持续不断供应着浪漫传奇和多愁善感。第一份专门为男人办的杂志《时尚先生》创刊于1933年。在大萧条刚开始时,《读者文摘》有25万订户,而到大萧条结束时,其发行量接近七八百万份,包括外语版和盲文版。这是有史以来发行量最大的一份杂志。它的成功部分源自大萧条。官方电话官方网站向TA提问。
    齐新文2019-12-21 18:22:08

相关问答

各式各样交通工具的出现与普及成功的让人们的生活更新换代,无论是生活体验还是生活水平都要大大的超出过去,现在人们要是想去外省或者哪里,就可以选择高铁或者飞机。我国这些年在高铁上下的投资可不小,成果也是喜闻乐见的,现在我国的高铁已经相当的发达,高铁已经连通了我国的很多地方,但有一个令人疑惑的事情是,世界各国都在建高铁,但是经济最发达的美国,为什么一直不通高铁?一、因为美国地广人稀的特征。美国的人口住的是极其分散的,很多地方人口都非常的少,在这些地方搭建高铁后使用率也会非常的低,而且还费时费力。二、州际公路网络发达,高速公路免费通行。美国是由各个州组成的,州与州之间有着州际公路相互连接,道路交通网络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如今已经十分完善。美国又又有着"汽车轮子上的国家"这一称号,预示着其个人汽车持有率十分高,而在美国各高速公路上通行也是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的,加之价值观的不同,美国人民也更愿意选择汽车这种自由度较高的出行工具,以满足他们更复杂多样的出行需求。三、高层利益牵连,高铁修建难度大。美国长期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其国家高层管理人士也较多就是航空、汽车制造业等方面的大人物。据相关人士推算,若美国大力修建高铁运输网络,那么航空业的利润将减少到现有的百分之五十,汽车领域也将减少百分之三十。在巨大的利益损失面前,其高层的资产巨头也绝不会推行高铁的大面积修建。
1、在美国买房子首先要将购房款转移到海外帐户对于中国买主来说,购房款不是问题,但是中国有每人每年5万美元汇出的限制。在美国买房卖方要求买方提供购房款证明,或者银行贷款证明,最好是英文的,毕竟美国人能看懂中文的不多,入乡随俗,不要被细节打败。2、看上美国房子后,该怎么出价美国是一个资讯很透明的地方,在看好一处房产后,经纪人大多都会帮助客人做房屋的价格评估,估算这个房子在最近的市场交易中的现在价值。如果卖主的要价高了,经纪人就要帮助买家杀价。如果要价低于市价,经纪人就要帮买主赶快抢下。有的时候有多位买主都看上同一个住宅,为了得到住宅,可能要出比要价高的价格才能行。因此,并不是每一个房屋都要杀价,而是要看要价的高低。重点是,买家要能正确评估房屋的价值,当然这需要一位好的经纪人协助。3、永久产权不表示要拥有一辈子众所周知,美国产权是永久性的,所以,许多刚来的中国买家都会有“在美国买房就要住一辈子,甚至要代代相传”的观念。其实这与美国的实际情况不太相符。根据历年平均统计,美国人大约7年左右就会换一次房屋。换房的原因多样,比如工作地点改变,子女外出读书,家庭人口变化,或者退休后把成熟城区换到偏远安静的地方等。美国换房频繁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户口的限制,同时城市乡村差距小,住在哪里都很方便。4、美国房子出租不难西雅图等地区经济欣欣向荣,外来人口很多,又是旅游城市,需要大量出租房。很多买家担心房屋无法出租的问题。其实是过虑了,没有房子是租不出去的。事实上,房子能否出租取决于业主希望的租金是否符合租赁市场的价格,关键在于卖价是否符合市场。美国房地产市场是很公开透明,而且真实可靠的,经纪人可以从MLS得到各种准确的数据。所以买家要买房的时候,在要求经纪人做房屋估价外,不妨也要求做一个租价评估;这对于专业的经纪人来说没有问题。5、在美国买房,不要为了砍价而挑毛病许多买家为了砍价而故意鸡蛋里挑骨头。这个做法是有别于美国文化。在美国习惯中,因为喜欢这个房屋而出价。选择出价的原因,必定是已与其他房屋比较后,觉得它是其中最符合条件或者是性价比最高的。当然每个房屋都不是完美的。挑毛病只会让卖家反感,适得其反。卖家有可能会直接不考虑买家的出价而选择别人。在另一方面,通常称赞卖家的房子是博得卖主青睐的方法。6、不要要求卖家送你家具。在美国,房子买卖与家具买卖是分开的,这是当地的习惯。通常买卖房屋的时候,房价包含了不可移动的装饰。比如固定在房屋的吊灯,地角边饰,嵌入式的柜子等等不可移动的配件。而可以移动的配件都是属于个人的物品,比如沙发、桌椅等家具,不包含在屋价内。另外,院子里的盆栽可以移动,便不含在房价内,院子里的树是种在地上不可以移动的就包含在屋价内。卖家卖了房子,不一定愿意卖他的家具。如果说屋内有自己喜欢的家具或装饰,买家可以提出购买建议。价格就再商量。7、投资美国房产只看租金回报率吗投资房产有两个方面需要考虑:一个是租金回报率;一个是升值的潜力空间。后者比租金回报率更重要。通常,房屋越贵的地方其租金回报率是比较低的。比如东两岸的纽约丶旧金山丶洛杉矶等都是房价比较高的区域,由于这些地区房价常常攀升,而对应的租金上涨水平跟不上房价上涨的幅度,因而其租金回报率相对比较低。但从长期来看,这些地方房屋升值的空间比其他租金回报率高的地方要大,因为想要购买此类房屋的人数较多,而买入的数量越多其房价就越高,这就是供需平衡。所以在投资时,并不是购买低价格高回报的房屋就是最好,而是要从两方面同时考虑。8、不是每个外国人都能办理房贷贷款投资,以房养房,是最划算的房产投资方法,海外买家可以在美国贷款购房,目前很寻常也很容易。但是,不是每一家银行可贷款给海外买家。外国人贷款与美国人贷款之间是存有差异的:美国人贷款条件:信用丶收入丶工作是否稳定;外国人贷款条件:需有较多自备款,通常要求40%-50%左右。一般大约能贷到5-6成。由于每一个银行的贷款利率不同,对申请人的条件要求也不同。通常如果银行利率较高,则手续简单要求低;有的银行利率低,但是要求条件多,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符合。建议申请贷款之前多家咨询,多比较。选择适合自己,对自己最有利的一家。
其实我并不觉得俄罗斯如果走上韬光养晦的路线必死无疑?你说美国会拿俄罗斯怎么样,假如说俄罗斯选择韬光养晦?我认为,美国拿俄罗斯没有办法!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是可以自给自足的!虽然高傲的俄罗斯没有很多的盟友,也得不到很多国家的支持,但是俄罗斯的军事实力是存在的,俄罗斯是一个大国,她有足够的土地去经营自己的国家,就算说很多国家在经济上和工业上帮不了俄罗斯,俄罗斯也可以自给自足。这是我的观点。就连一个小小的伊朗也敢于跟美国斗,堂堂的泱泱大国——俄罗斯凭什么不敢和美国对着干?我觉得俄罗斯应该有鲁迅先生所说的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态度,才能在变幻莫测的国际战场上立于不败的地位。如果俄罗斯一直被美国吊着,一直不敢休息,那又有什么用呢?所以我非常支持俄罗斯当下的选择,一定要韬光养晦,一定要静下心来冷静地让国家恢复到平和发展的境界!美国其实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如果美国敢于向任何一个有核武器的国家发动战争,我觉得是引火烧身、玩火自焚。俄罗斯有足够的,军事实力来对抗美国,在一定程度上。所以作为老国俄罗斯,真的没有必要去惧怕美国。韬光养晦中的俄罗斯应该改变自己以往的性格,不要再那么高傲,也不要那么不相信车国,正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疑国不用用国不疑。我相信俄罗斯一定会有一个很大的国际上的改变。
《中国人民银法》第二条,有关于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和职责定位:“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本条第一款,首先定义了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是国家中央银行,第二款有两层意思,一是中国人民银行受国务院负责,受国会领导;二是中国人民银行的三大职责: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中央银行的职能,主要有三大类: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具体到中国人民银行,主要有以下职能发行的银行: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政府的银行: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实施外汇管理,监督管理银行间外汇市场;监督管理黄金市场;经理国库;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作为国家的中央银行,从事有关的国际金融活动;指导、部署金融业反洗钱工作,负责反洗钱的资金监测;负责金融业的统计、调查、分析和预测;银行的银行:监督管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通俗的说,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金融的核心,它不以赢利为目的,它以维护货币币值稳定为目的,对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中国人民银行依法独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和干预的重要经济手段。中国人民银行不对单位和个人办业务,它的客户是其他商业银行、金融机构、政府财政、税务部门。
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远在欧洲,但对美国南方的生活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战争爆发时,南方经济急转直下.英国对中欧列强的封锁使美国南方的棉花无法进入欧洲大陆市场,南方农业的相对繁荣时期就此告一段落,致使南方人对协约国表示强烈的不满.甚至在美国即将宣战时.南方的许多知名人士还力谏威尔逊总统保持中立.这种态度并非完全出自地方偏狭主义和对经济的考虑,它还直接反映了南方强烈的反托拉斯冲动.国会议员克劳德基钦和参议员詹姆士瓦尔达曼都认为美国没有必要卷入这场战争,只有商业财团才急于要发战争财.南方的一些议员反对总统的战备计划,甚至投票反对宣战,瓦尔达曼就是由于抨击战争而结束了政治生涯.南方人虽然对这场外邦战争持怀疑态度,但最终还是参与了这场战争.无论在文化上还是在伦理上,南方白人都与大不列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英国就是利用了这种联系而从南方购买了大量棉花.从传统上,南方具有悠久的军事历史,是一个好战的"国度";1917年的战争号角又一次在南方掀起爱国主义热潮.田纳西州自愿应征入伍的战士阿尔汶C约克具体代表了南方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所持的态度:战争初期他从宗教的角度要求推迟战争,但后来却成为美国最出色的战斗员.由于南方人传统上对联邦中央集权和大公司经济垄断的不信任,他们想方设法让南方在政治经济方面不受战争的危害.在基钦的领导下,南方议员们制定了一项税收政策,向高薪阶层课收重税.他们说服联邦政府把大多数军事训练营地建在南方;与海军签署合同,给南方的造船业带来生机;他们还居然在由政府控制商品价格的时代里使棉花摆脱政府的控制,大涨其价,促进了南方经济的暂时繁荣.联邦政府还出资在南方建造炸药厂,化学品厂,硝酸盐厂和堤坝等,间接促进了战后南方水电业和化工业的发展,从而加速改变了南方的经济结构.这种局部的经济繁荣孕育了战时的乐观主义,人们开始对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最贫穷地区的南方刮目相看.第一次世界大战还影响到南方的人际关系.数千名南方人离开狄克西到外域服役;数千名外地人来到南方接受训练.这种人员调动虽然削弱了南方的地方偏狭主义,但也造成人际关系,尤其是种族关系的紧张.战争期间,私刑频频发生;大批黑人从南方乡村迁至北方城市,即本世纪著名的黑人大迁移.欧洲移民的中止和兵役制的实行造成北方工业廉价劳动力短缺.到1920年,大约有100万南方黑人移居北方,开创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变迁.南方妇女也在政治上获得了选举权,是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后果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给美国南方带来了后来被称之为"南方文学复兴"的时代.1945年,爱伦泰特这样写道,"随着1914—1918年的战争,南方重又步入世界;当它一脚跨出边界时,它回首一顾,这一顾给我们带来了南方文学复兴,带来了一种于现在自觉于过去的文学."在此后的20年中,经过威廉福克纳,托马斯伍尔夫,纳什维尔的农业平均主义者的努力,南方一跃而成为美国文学的前沿,事实上,大战期间南方生活的重大变化在于一种正在变化着的透视角度,在半个世纪的物质贫困和政治阳萎过后,南方重又站立起来;积极支持和拥护南方的"土生子"伍德罗威尔逊的理想主义和国际主义.然而,战时的经济繁荣往往好景不长.1921年,棉花价格大跌.万载不遇的虫害又偏偏在这时蔓延南方大地,侵蚀南方人的精神,使整个20世纪20年代及其后的棉花生产一蹶不振.经历了战时短暂繁荣之后的南方人难以面对饥饿的恐怖,大批黑人继续迁居北方.在1929年大萧条到来之前,南方经济已经大幅度下滑.1929年年末纽约股票市场倒闭引起的大萧条对美利坚合众国来说是一场深重持久的灾难.统计数字表明,全国有1/3的工人失业,到1933年,全国的商业收入跌减到1929年的一半.南方则受害更大,其年人均收入从1929年全国最低的372元减到1932年的203元.农业经济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一直萧条而不见好转,大萧条几乎使农业陷入停滞状态.1930—1931年发生历史上罕见的严重干旱,而处于初级阶段的南方工业更是远远落后于北方,其工业人口只占全国工人总数的15%.因此,南方人面对着更加严峻的考验;贫穷,种族和阶级问题非但未解决,反而更加恶化.在大萧条的最严重时期,南方有数以干计的人死于饥饿,数万人露宿于街头公园之中,寻食于垃圾箱之间.被赶出农场的佃农之家拥挤在集装箱内,废弃的汽车外壳下,或任何可以挡避风寒的地方.医疗费用自然是开销最大同时也是最容易削减的一项开支,所以人们生病而不治.恐惧和不安全感笼罩着南方大地.政府资助,私人捐献,地方和州政府的福利救济等犹如杯水车薪,无法满足成倍增长的穷人的需求.手足无措,倦怠无力的胡佛政府试图通过限制外国进口霍雷—斯姆特关税法,1930,和提供有限的联邦救济金重建金融合作社,1932来稳定农业人口,但均未取得任何效果.在大萧条最低潮的1933年,富兰克林D罗斯福的新政就已具雏型,尽管用心良苦,但罗斯福政府从未得到过足够的资金来实施新政.从人口比例上看,南方占全国人口的28%,但所得到联邦政府资助的总额却只占15.4%1937.南方各级政府推行的种族主义政策意味着南方黑人是大萧条时期的最大受害者,拨给南方有限的政府救济金首先落入白人之手.在无法改变的种族隔离的社会制度下,南方白人贵族优先考虑的必然是白人的饥苦.有些福利机构干脆拒绝黑人的申请.华盛顿政府从未认真对待以扭转这种局势.工人并不比农民的日子好过.南方毕竟是农业地区.1929年,南方工业只拥有1,338,000工人.工人每周工作72小时,而工资却比美国其他地区低40%.南方的主要工业是纺织业,从技术上看只需要简单的手工劳动,替换工人并非是件难事,因此,要求改善工资,工时和工作条件的工会活动无一成功.大萧条时期,住房,学校,教会和政府均由资方拥有或支配,他们采取削减工资,增加产额和延长工时等残酷手段剥削工人,工人们一旦抵制,结果只能是被开除.这样,工人只能顺从,这也是这一时期南方工业的特点."公司城"里的慈善机构只能在工人保证不闹事的情况下对他们发发恻隐之心.工人们只能从宗教,家庭和南方紧密的社会中得到一点点安慰.对南方工人来说,大萧条是迷惑失败的10年.直到1939年,工业就业机会才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南方农民的景况则更糟.在特殊的农业制度下,内战后土地租赁制取代了奴隶制.大多数南方农民都是佃户.阿肯色,路易斯安纳,密西西比,阿拉巴马和佐治亚等产棉州,有60%的农民耕种并不属于他们自己的土地.黑人则在80%以上.棉花成为租赁土地的动力.南方农场中有一半以上种植棉花.1929年,棉花总产量为14,096,000捆,棉花市场可谓坚挺;但在大萧条时期,棉花价格有史以来第一次下降到每磅4.6美分,总产量只有10,613,000捆.此外,南方农民还深受劳役偿债制度之苦.南方地主非但拥有土地,而且在乡村开设商店.佃户若要租种土地,就必须到地主指定的商店通过信贷购买所需物资,其价格和利息令人瞪目结舌.大萧条时期,有些地主为确保商店的购买力,甚至禁止佃户种植花草或牧草.一些佃农设法逃到克力夫兰,底特律或加里福尼亚,而仍有大多数人无论黑人或白人背负沉重的债务,深陷南方扭曲的法律制度而不拔.地主阶级把持着整个南方社会.政治上的支配权把立法者和执法者凌驾于佃农之上.佃农得不到接受教育的机会,甚至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别的生活选择.南方教会也站在土地所有者一边,鼓励佃农辛勤劳动,偿还债务,但常常忘记教导土地所有者按上帝旨意尽施地主之责.到1935年,南方已有1831475个农场实行土地租赁制.在阿肯色东北部的产棉区,佃农组织起"南方佃农协会".该协会主张非暴力,提倡种族混杂,他们只要求受到平等待遇,遵守既定法律.但是,地主阶级通过枪杀,殴打,绑架和"袋鼠法制"等恐怖活动把这场农民运动消灭在萌芽之中.虽然黑人和白人佃农同样深受这种邪恶制度之苦,但种族隔离的严酷现实则使黑人的境况更糟.大萧条时期,南方农民的最显著成就也许是人类精神对非人性环境的征服.佃农们处身比奴隶制还要凶恶残忍的经济和文化桎梏之中,但却表现出一种光彩照人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决心.大萧条对南方生活的影响是深远而多方面的.南方的经济,南方与联邦政府和民主党的关系,以及南方社会和种族关系,都在新政之下发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变化,也给南方的现代文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富兰克林D罗斯福采取一系列措施拯救已经濒死的南方经济,此外,还利用大萧条提供的机会开始联邦赞助艺术的实验.1933年冬到1934年,联邦推行短命的"公共事业工程计划",力图为作家和艺术家提供"适当"的工作.1934年,财政部绘画和雕塑处委托艺术家为公共建筑绘制艺术品,主要是为邮局作壁画.新政为艺术家提供救济性的工作从而发展文化的主要措施当是1935年实施的"工程进步计划"WPA."工程进步计划"包括"联邦作家项目","联邦音乐项目","联邦戏剧项目","联邦艺术项目"和"历史文物探索"项目.这些项目的主要目的是要把美国文化民主化.大萧条时期,人们普遍感兴趣于发现和建设独特的美国文化,这对联邦艺术促进项目是个极大的鼓励.这些项目从一开始就面对一个基本问题,即它们试图构筑的民族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别.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主要社会现象是地方主义,在南方尤其突出,主要代表人物有纳什维尔的农业平均主义者和北卡罗莱纳大学的社会学家霍华德W奥都姆.南方的地方特色也使联邦艺术促进项目在南方得到特殊发展.对南方文化影响最大的是联邦作家项目.其卓著的成就是各州指南的发表.作者们曾不辞劳苦,对内战前的奴隶进行了2000次采访,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历史资料.作家们根据这些资料写出开拓性著作《弗吉尼亚人》1940.该书以及联邦作家项目发表的描写黑人的其他作品比较真实地再现了黑人的生活,历史和价值,为后来的黑人民权运动播下了种子.联邦作家项目为南方文化所做的另一重大贡献就是搜集出版描写南方工人和农民的"生活故事".WT冠契把对工人,农民的采访编辑成书,1939年以《这就是我们的生活》为题发表.这种具有开拓性的尝试标志着社会史编纂的端倪,同时又把"普通人"的故事变成了真正的文学.本杰明F鲍特金还率领作家们搜集了南方的民间故事,其中许多以故事集的形式发表,如《一大堆麻雀及其他故事》,《上帝赐福魔鬼》,《撒谎者的板凳》和《甘波鸭鸭:路易斯安纳民间故事集》,等等.联邦作家项目培养了一批有才华的作家,其中卓著者有理查德怀特.1939年,怀特在为联邦作家项目工作的同时写出四篇故事,以《汤姆叔叔的孩子们》为题发表,他还用该项目奖给他的500美元完成了代表作《土生子》.著名女作家尤多拉韦尔蒂也曾参加联邦作家项目,在密西西比州进行采访和创作;她拍摄的新闻照片均在《密西西比指南》上发表.联邦音乐项目的主旨是要把一流的管弦乐见诸听众,同时为失业的音乐家提供工作机会.音乐家查尔斯西格尔和作家阿兰洛麦克斯联手,在联邦项目的支持下,把南方民歌搜集成册,为保存南方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做出了不朽贡献.联邦戏剧项目曾在北卡罗莱纳和佛罗里达帮助当地业余剧团开展"小戏剧活动",并成功地上演了历史剧《失去的殖民地》.1936年秋,他们在伯明翰,坦帕和迈阿密上演辛克莱刘易士的《此地不能发生》,但该剧在新奥尔良遭禁.托马斯哈尔—罗杰斯的《钢的祭坛》在亚特兰大首演时轰动一时.联邦艺术项目在南方6个州建起社区艺术中心,有些现已变成博物馆.财政部绘画和雕塑处资助的,在南方大中城市邮局所作的壁画已成为20世纪30—40年代南方文化的缩影.农业保障局资助的摄影项目也为南方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沃尔克埃文斯的摄影和詹姆士亚吉的文献纪实《让我们颂扬名人》,栩栩如生地记录了大萧条时期南方穷苦农民的生活.新政采取的这些救济和就业措施总起来看是不平衡的.它在南方受到普通百姓的支持.但在政治家眼里却被看作是一种实验的社会主义.他们尤其担心这种社会实验会对南方的种族制度发生影响.实际上,新政开展的农业项目和农业机械化运动使大批佃农和黑人迫不得已而离开南方.南方的美国化过程造成了南方的自我危机.1920年到1945年是南方文化最具创造力的时期,同时也是南方由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时期.南方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最为强烈地感觉到南方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强大冲击力.在世界大战和汹涌的国际现代主义浪潮中,南方人也在探讨南方的自我:作为一个南方人究竟意味着什么用乔治B提尼达尔的话说,在美国其他地区的眼里,本世纪20年代的南方是"愚昧的南方",三K党,钩虫糙皮病,锁链帮,私刑,斯科普斯案件和原教旨主义.这在现代人的眼里都是原始愚昧的具体体现.过去的自我"好感"现在发生了动摇,知识分子明显感觉到现在已不再象过去那样容易地找到南方自我的定义了.文学批评家小路易D卢宾把1930年农业平均主义者的宣言《我要采取立场》称作"自我的肯定".对农业平均主义者来说,美国南方是西方世界征服工业和现代非人性的最后一线希望.几代人的物质贫穷孕育了一股精神力量,而这正是应该利用的.南方的知识分子开始怀疑和批判过去对南方文化所持的那种浪漫和伤感态度.在这个过渡时期,南方经历了文学复兴和社会科学研究的繁荣.新闻,文学批评,历史,小说和诗歌,都掺夹着新时期的自我批评,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变化了的南方自我和生活方式奠定了基础.丹尼尔J辛加尔,米歇尔奥布莱恩等人精辟地分析了从1920年到1945年南方文化的大转折,并把南方音乐,艺术,建筑和其他领域的成就统统归入这个过渡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南方经历了一次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本身是导致南方变化的关键,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比内战的影响更大.从经济角度看,1940年的南方与其说相似于今天的南方,勿宁说更近似于南北战争前的南方.这种比较并非哗众取宠.1938年,富兰克林D罗斯福认为南方是"全国的第一号经济问题",而在1980年,吉米卡特则把南方誉为繁荣昌盛的"太阳带",与经济日趋衰落的北方"霜带"形成鲜明对比.虽然这种变化经历了几十年的过程,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南方摆脱贫穷,农业落后经济和乡村生活的决定性事件.首先,这场战争给美国经济带来了历史上的最大繁荣.从1940年到1944年,与政府签定战争合同的10大公司收入的金额总数相当于联邦政府从1932年到1939年的总开销;战争期间,美国工业总产值以每年15%的平均速度增长,而从1896年到1939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仅为4%;到1945年,政府直接投资的新的厂房设备使经济生产力增长约50%.南方是这次经济腾飞的直接受益者.从1939年到1943年,大约增加了120万人次的工业就业机会.据《致富》杂志的报道,"自南北战争以来,大南方第一次能够让每一个想要工作的人都能如愿以偿."军事设施和国防建设不可思议地改变了南方人的生活.自1920年以来由于南方传统棉花经济的不景气而在经济上入不敷出的人,现在有了离开棉田的机会.他们在大西洋沿岸和海湾地区的造船厂找到工作,在刚刚兴起于南方各地的飞机,金属,机械,石油和化学工业就业.较小的地方城市,如休士敦和坦帕,都于这一时期开始发展,最后成为大工业,商业中心.南方最著名的工业家安德鲁杰克逊希根斯是说明南方战时经济巨变的最好例子.1939年,希根斯在新奥尔良只有一家厂房,400名工人,生产在南部沼泽地使用的浅水船,毛销售额为850,000元,据说他的主要客户是走私犯.1941年,他设计的登陆艇和巡洋鱼雷艇被美国海军接受;到1944年,他在新奥尔良已拥有8家厂房,20,000名工人,年毛销售额为一亿二千万.希根斯也顿时成了民间英雄和工业巨头.二战期间南方农业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棉花和烟草等传统农产品与花生和牲畜等一起价格上涨.战时繁荣的工业和军队动员造成了严重的农业劳力短缺,这是自内战以来南方农业劳力过剩的一次大逆转.于是,南方的种植者和商品农便开始诉诸于机械,雇佣墨西哥和西印度群岛的移民,或把土地租赁给轴心国的战俘战时有40多万轴心国战俘拘留美国,其中大多数在南方.美国战时的总动员改变了C凡伍德沃德所说的"南北对话的对峙".二战期间有一千二百万美国人应征入伍,其中半数以上在南方接受军事训练.他们第一次来到南方,亲身接触到南方文化,他们对南方的印象和态度对于战后出现的地方分歧和种族,民权问题均发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仅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他们都发现南方大力推行的种族隔离政策与表面所维护的民主理想是极不相容的.与此同时,南方白人和黑人也开始接受外来影响.战争的经历对南方黑人来说是举足轻重的.100多万黑人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实际上是战后黑人民权运动的前奏曲.战争期间,美国黑人清楚地认识到他们在海外浴血奋战所保卫的民主价值与美国国内实行种族隔离的残酷现实水火不容,这对穿着美国军服而忍受种族歧视的黑人士兵来说尤其不堪忍受.20世纪50年代,黑人为结束南方的种族歧视而进入新的斗争阶段.全国有色人种促进会通过法律手段获得"布朗反对教育部"一案的胜利1954,推翻了19世纪90年代通过的实行种族隔离的"普莱西决议案".南方白人保守派采取措施加以抵制,诸如三K党和白人公民委员会等组织重又开始活动,推行南联邦象征主义和顽固的种族主义.白人温和派则袖手旁观,只有少数白人敢于挺身支持黑人的民权运动.在小马丁路德金的领导下,黑人民权运动采取非暴力抵制的积极攻势.虽然在经济,身体和精神等方面受到残酷的暴力威胁和残害,黑人民权运动依然日益高涨:静坐,"自由骑士",联合抵制,示威游行和"自由之夏"等活动在南方所有大中城市展开.小石城,塞尔玛,牛津,蒙哥马利,伯明翰,奈索巴和格林堡等地都成为南方历史上争取自由,民主和民权的伟大战场.在联邦政府和民权运动的内外压力之下,国会先后于1964年和1965年两次通过民权法案,1965年通过选举法案,彻底捣毁了南方等级和种族制度的法律基础,废除了种族隔离制度,黑人重又登上了南方的政治舞台.白人优越论虽然残余犹存,但到20世纪80年代,南方的种族问题似已基本解决,一个真正的种族共存的南方正在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战后的经济腾飞和南方"太阳带"的出现铺平了道路.20世纪60年代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突飞猛进的时期.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南方多年的贫穷面貌已经改观.农业经历了改造.农场和农业人口大幅度减少.棉花已不再是"王".机械化取代了佃农和租户.农业变成了"农商企业",而不是农业平均主义者提倡的农业民主.南方经济日趋多样化,甚至在农业最集中的密西西比州,工业也摆在农业的前头.当然,问题依然存在.南方的经济发展一直以煤或石油等自然资源或低薪的纺织工业为基础,税收和工资制度并未给这些工业带来多大好处.南方经济主要是靠跨国公司而取得长足发展的,最大受益者是得克萨斯,佛罗里达,佐治亚和北卡罗莱纳."太阳带"的繁荣已经变成了一个新的南方神话.但是,密西西比,阿拉巴马,阿肯色和阿巴拉契山脉的黑人仍未摆脱贫穷.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南方的环境.田野里不见了成群的摘棉者;佃农的小房已无踪影.20世纪80年代,南方除了棉花外,到处都可看到黄豆和花生.电视接收器遍及乡村.南方城市也与美国其他地区的城市没什么两样;现代高速公路,活动房住宅区,郊区购物中心则是南方城市的特点.全国的通讯和交通网络结束了南方的孤立.当代南方人生活富裕,住宅宽敞,学校和教堂条件大大改善."太阳带"的富裕促进了南方的文化发展,艺术馆,交响乐团,大学和图书馆触目皆是.然而,变化中的南方文化仍未割断与过去的联系,如在宗教信仰方面,许多南方人依然从自己的收入里捐款修建教会的活动场所.教堂仍是南方大地醒目的象征,而把娱乐,军事性训练和"宗教精神"相结合的一种新的"凡俗宗教"则是体育.现代南方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化:棉花经济的结束,工业的发展和贫穷文化的结束,共和党的兴起和一党制统治的结束,农村的缩小和城市的扩展,地方孤立的结束和民族文化的融合,以种族隔离制为代表的种族制度的结束.社会学家约翰谢尔德里德的研究表明,未来的南方人将是受过完好教育,游历广泛的中产阶级;他们使用全国通讯系统,居住在郊区.拥有强烈的地方感.这就是说,南方自我的中心已经从一个世纪以前的种植园和小农场转移到最现代的居民区——郊区.纵令有这些变化,强烈的历史感仍然为南方特色提供了牢固的根基.C凡伍德沃德在《南方历史的负担》1961一书中指出,南方的军事失败,贫穷,由于奴隶制而产生的负疚感和强烈的地方主义,是美国历史持有的,并将继续哺育南方的自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愈加深入广泛的南方历史研究证实了伍德沃德的观点.1934年南方历史协会的建立,1935年《南方历史杂志》的发刊,是为取代神话观,对南方历史采取批判态度的学术研究的开端.对奴隶制,南北战争和重建时期加以重新解释.1960年以后黑人历史的发展,给南方人提供了从新的透视角度看待南方历史的机会.1974年,著名作家罗怕特潘沃伦在杰佛逊人文主义科学讲座上指出,"一个没有历史感,没有人类经历历史和创造历史之伟大作用感的社会,也不会有目的感."现在,南方的命运便是美国民族的命运,南方的目标便是整个美国民族的目标,而历史经验仍然为它的未来提供一个独特的透视角度.第二章奴隶制和黑人根据1787年颁布的西北法令,俄亥俄河以北部应废除奴隶制.从1804年到1833年,马里兰,特拉华以北各州和英属西印度群岛都废除了奴隶制.如果我们把奴隶制看作是南方用以区别于美国其他地区的独一特点,那么,无论是敌人还是朋友,人们都可以在这片束缚人类的大地上看到独属于南方的东西.南方的朋友可以称此为"白人之花",骑士风度的绅士,道德高尚的女士,令人惬意的社会制度,和无与伦比的政治和社会领袖.南方的敌人可以称此为有害的野草,监工的皮鞭,凶狠残忍的奴隶主,贩卖奴隶的丑闻,和穷苦白人的贫穷和无知.据约翰罗尔夫所载,1619年,一位荷兰人把20名非洲黑人卖到詹姆士城,这是第一批来到美国南方殖民地的黑人移民.但是,要把这次移民事件看作是奴隶制的开端是不准确的.1619年,弗吉尼亚还不知道有蓄奴法的存在,而第一批黑人显然是作为契约奴而被卖到这里的.此后南方殖民地的黑人逐渐增多.1648年,弗吉尼亚已有300名黑人;到1671年,据州长官威廉伯克利所说,弗吉尼亚州的黑人已是白人契约奴的三倍.但在此之前,马里兰和角北卡罗莱纳几乎没有非洲人.最早的蓄奴法于1661年在弗吉尼亚州制定.这种法律规定奴隶可以被当作财产而占有,奴隶的后代继承母亲的地位,奴隶犯罪将由代表蓄奴阶级奴隶主阶级的法庭予以特殊惩罚.南卡罗莱纳则采纳英属印度群岛中巴巴多斯岛最严格的奴隶怯.1680年以后,弗吉尼亚的奴隶数量急剧上升,到1715年已有23000名奴隶.1712年,马里兰有8000名;1732年,北卡罗莱纳有6000名,从1733年到1766年,南卡罗莱纳每年接收大约3000名.1738年后,佐治亚取消了买卖奴隶的禁令.到独立战争爆发时,南方5个殖民州的黑人奴隶已占人口的40%,其中佐治亚的黑人占该州人口的30%,而南卡罗莱纳则高达70%.弗吉尼亚,马里兰和北卡罗莱纳殖民地的白人在进行淘金和欧洲方式的农业耕种的一系列尝试之后,转向烟草生产.南卡罗莱纳和佐治亚则首先尝试种植橄榄,葡萄和养蚕,尔后开始种植稻谷和靛青.劳动力成为必需.当时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小农业场主都靠自己家里人完成正常的农活,而繁重的劳动,如滚圆木,盖房子和剥玉米等,则靠整个社区的人协作完成.如此有限的劳动力不能满足开垦大片荒地的需要,而出于这种目的的自愿劳动并不存在,因为任何一个自由人都可以获得土地.在这种情况下,南方的土地所有者曾效仿西班牙人,使用印第安人来满足劳动力的需要.但是,南方的印第安人在数量上太少,复仇心强,文化上太原始,很难适应现代农业令人筋疲力尽的日常劳动.比较实际的方法是使用白人契约奴.根据当时的法律,白人契约奴必须为南方奴隶主工作一定的时期,有时长达14年之久,然后才可能获得自己的土地.1683年.弗吉尼亚约有12,000名白人契约奴.他们主要由两种英国人构成:愿意短期出卖劳动以支付到美国的路费者,和英国政府输送到美国的穷人,罪犯和被绑架者.他们受到严格的法律控制,但当他们完全习惯于南方的气候和耕种方式时,便可以自起炉灶,成为土地所有者.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他们曾为美国南方的种植园贵族社会做出了间接的但却是建设性的贡献.南方殖民地的土地所有者很快就发现使用黑奴是解决劳动力问题的有效手段.大批被贩入的黑人都在体力上经过特殊挑选,以保证他们能够适应气候和社会的变化.1672年,英国皇家非洲公司获得贩卖奴隶的垄断权,但到17世纪末,许多个别的奴隶贩也开始了这门"生意".伦敦,利物浦,布里斯托尔,新英格兰,尤其是罗德岛的纽波特,都有大批的奴隶贩子往返于非洲与美洲之间.1734年奴隶贩卖达到高潮,有70,000黑人被运到北美.在后来的几年里,每年被卖到北美的黑奴均超过50,000名之多.历史学家乌尔里奇B菲力普斯估计,在整个贩奴期间共有5,000,000黑奴被卖到美洲,其中有1/10来到北美大陆.贩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