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是否应该广泛参加课外活动?

米宝山 2019-11-03 18:24:00

推荐回答

1、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通过这些活动吸收各个领域的新知识、新信息,扩大知识,锻炼能力,提高素质,从各方面得到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锻炼。2、课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自己认识新的现象,提出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这就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也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独立生活、独立从事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3、课外活动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增进身心健康。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各种课外活动,一方面可以缓解学习生活中的压力、愉悦身心,另一方面也能在课外活动中学到新的技能和本领,让他们产生课堂上无法拥有的成就感,缓和由学习就业等带来的压力,促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充满青春活力,从而增进身心健康。4、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增强责任感。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例如登山、郊游、参观名胜古迹等,不仅有助于增强体质,陶冶情操,更能培养大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增强责任感。引导学生去实地观察,不独给他们以自然科学的知识,而且包含有公民陶冶的重要价值,爱祖国、爱劳动、爱公共财物的公德心必油然而生。5、课外文艺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文艺爱好和发展学生的文艺才能。包括文学欣赏、电影评论、文学创作、绘画、雕刻、舞蹈、书法等活动。在当代高校一般以社团为依托来进行,比如电影协会、篆刻协会、文学社、通讯社等,通过社团的小组活动,提高学生的欣赏鉴别能力,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同时,也充实了校园文化。
管爱国2019-11-03 19:59:11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第五,在提高层次的课外活动中,一部分学生可以脱颖而出。国内外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学者都有这样的经历:学校教育虽然给他们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专业方面的成就,往往是与他们在青少年时代的课外兴趣和活动相联系的。扩展资料:课外活动的开展,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状况等来确定。活动规模的大小、活动时间的长短、活动内容的选择等都可以灵活掌握,没有固定模式,生动活泼,灵活多样。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是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课外活动是课堂教育的必要补充,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对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的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它对解决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等矛盾具有重要的意义。课外活动。
    米天光2019-11-03 19:01:01
  • 学校成立有音乐社,足球社,篮球社,滑轮社,心理学社,汉学社等等各种学生社团和各专业课程兴趣活动小组。学生在课余时间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学校每年会举办歌唱比赛,服装大赛,学生课余生活丰富多彩。
    黄益泉2019-11-03 19:00:14
  • 课外活动是相对于课堂教学活动而言的,它是指除学校有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以外由学生开展或参加的各种活动,包括周会、团队活动、科技活动、文娱体育活动、卫生和活动等等。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相比,具有许多特点。表现为:一,广泛性。教师既不用考虑课堂的狭小天地,也可以不受教学计划、大纲、教材以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是能拓展学生视野,扩大其知识面,培养学生某方面的能力,或者只要是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都可以开展。二,多样性。由于课外活动的形式生动活泼,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使得每个学生都可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选择和参与到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中去,使学生的课外生活呈现多样化。三,实践性。课外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其本质是实践的,学生在课外活动中通过自己创造条件或环境,设计、组织或实施活动内容以达到一定的目的,即学生通过动手,通过体验,通过活动去丰富自己,因而课外活动有很强的实践性。四,自主性。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学生可以充分挥自己在课外活动中主体作用,即课外活动具有自主性。相对于课堂教学,课外活定还有以下的优势:一、课外活动能够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丰富的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在课堂内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加深和提高;同时,又能使学生将已学到的知识初步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所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此外,课活动还有助于学生扩大知识的视野,发展学生对政治、科学、文学、艺术、体育的兴趣和才能。课外活动对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课堂学习的作用是明显的。二、课外活动能够充实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课外活动加大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同时可以了解到书本之外的知识,有利于学生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劳动素质等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赵颜鹏2019-11-03 18:54:21
  • 多参加一些课外活动有助于提高你的动手能力,劳逸结合,不仅放松了,还增加了视野,两全其美。参加后可以锻炼孩子的能力,有创新,动手能力!锻炼身体,培养学习兴趣,增进学习!是要多参加课外活动的,因为这个世界是充满竞争的社会。学生从小就应该培养自己的能力,多参加课外活动能增长这方面的能力的,如社交能力、语言能力、合作能力和应变能力、分析能力。
    章行远2019-11-03 18:36:36

相关问答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强调了写字教学的重要性,在写字教学建议中新增了一条关键性建议:“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可见,修订版课标将识字写字提到了怎样重要的地位。对此有人赞同,有人反对,但更多的是困惑和迷惘:“10分钟随堂练字”对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将意味着什么?是否每节课都要体现这样的要求?又该如何把握与落实?不能不让我们思考。例如在我教学《葡萄沟》一课时,对这一问题略作一解读与思考。一、明确目标:练哪些字?就一篇课文而言,哪些字应该进入课堂写字教学的范畴呢?一是课后“生字表”中要求“会写”的字。二是需要巩固的写字成果。已经淡化或遗忘的写字成果,应该在新一轮的写字实践中进行复习巩固,以最大限度降低错字、别字的产生。三是部分要求“会认”的字。会认不写”的规定实际上只是减负的一厢情愿,并非科学指标。常用汉字不写,究竟通过多少次复现才能够认识;而事实上,小学低年级实行少写以后,生字回生率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会认不写”的字也可以在教学的适当时机进行“写”的渗透。单从要求“会写”的字来看,也并非平均用力,均衡指导。如《葡萄沟》这篇课文共19个生字,其中要求“会写”的有12个:吾、季、留、杏、蜜、密、坡、搭、摘、钉、够、沟。这12个生字,对学生来说是有难易之分的。难度大的字要重点指导,难度适中的字要稍加指导,难度一般的字可以适当放手,这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对生字构件的熟悉程度进行认真分析,准确判断。比如,12个生字中,“吾、季、杏、沟、坡”五个字笔画简单,也在教材之前见过,学生书写就没有困难,剩下的几个字,结构上稍加复杂,但是也要分出轻重来写。如“蜜和密”,指导写其中的“蜜”,另一个“密”,也就会写了。练字过程中,抓住字的不同特点,确定训练重点,有所侧重,又不面面俱到,才能大面积提高写字教学质量。二、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10分钟”我们都习惯于在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预留几分钟时间进行写字教学,这种做法有其可取的一面,那就是教学环节清晰明了,“读”归“读”,“写”归“写”,井水不犯河水,但也存在这样的弊端:第一,写字时间过于集中,不易分散写字教学的难点;第二,指导模式比较单一,基本上按“出示例字——提示要点——教师示范——学生描红、临写——交流改进”展开,属于学生自主练字的时间十分有限;第三,写字环节设置不够合理。将“写字”置于课末作统一处理,表面上看好像凸显了写字的地位,但实际上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进入疲劳状态,写字质量可想而知。在《葡萄沟》一课教学中,尝试了拉长写字练字“战线”,亦读亦写亦导,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1、导入新课,结合板书课题,示范写“沟”字,指导写好“氵”,提示左窄右宽。2、随文识字中,分辨认识“蜜和密”,让学生自己找出不同,然后临写两个。3、细读感悟。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吃个够”一词感悟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观察“够”这个字,右面的多,书写时注意“夕”上下排列。4、指导写字。自学“我会写”字,观察偏旁结构,然后在书上练习写其余的字。描红一个,临写2个,然后老师巡视提醒,展示评议,写不好的再练写。课堂“10分钟”练字时间,并非一个孤立的数字,二是对课堂教学个环节写字时间的总和。三、指导策略:“随堂”但不随便以前的课堂写字指导显得比较随便。其实,写字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遵循并运用好规律,可以避免写字过程少走弯路,提高写字的效率。第一,“拉长战线”,分散导。第二,“集中火力”,重点导。第三,“实枪实弹”,练中导。当然,写字教学要从课标走向课堂,还有很多现实的问题,比如各学段间如何承接?怎样保持学生写字学习的热情?怎样把写字与育人有机地融合起来?如何做到轻负担,高效率……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探讨。新的标准必然带来新的方向,新的方向决定着下一步的语文教育,而任何语文的教育都必须建构在语文之本的原点之上。解读新课标,是为了一起来重新认识语文课程。
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有以下几种:1、暑期社会实践活动2、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3、“青年志愿者”活动4、社会调查和考察5、社会服务6、公益劳动和环境保护活动7、课外科技活动和课外创业活动8、勤工助学活动9、军训10、专业实习11、较长时间的专业性社会实践12、挂职锻炼大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一、加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加深对国家政策方针的了解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对国家的社会方针进行理解,以便各项行为能够符合国家发展的需要,符合社会主义的建设步伐。大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校园当中,对社会上的情况了解甚少,思考问题往往过于简单,不能对社会上发生的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常出现一些背离社会主义发展的事情,导致对各项事情的看法容易发生歧义,无法对各项事务进行正确的选择。通过社会实践的形式,能够使学生对书本上的内容进行充分的把握,实现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有效连接,提高社会实践能力。三、加强实践活动锻炼大学生的意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形式。在大学阶段的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不成熟,缺乏亲身体验,往往面对复杂的事情,就会显得无从下手,难以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进行分析,无法正确面对生活上的挫折。因此,学校为了加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到社会内部,加强对社会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当前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受家长和教师的宠溺,对生活的依赖性较大,形成了不爱劳动的现象,在思考问题和做事情的时候,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去考虑别人的感受,只讲索取,不懂奉献。通过参加实践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大量接触社会和接触人的机会,加深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使学生意识到在社会中生存,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是行不通的,应该摒弃自身存在的缺点,以便能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锻炼大学生的意志,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的意义:1、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现代大学生,大多是在书本知识中成长起来的,对我国的国情、民情知之甚少,而社会的复杂程度,远不是读几本书,听几次讲座,看几条新闻就能了解的,社会实践活动则为大学生打开一扇窗口。2、有利于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主要接受方式,但这些理论知识往往难以直接运用于现实生活之中。社会实践使大学生接近社会和自然,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许多有价值的新知识,同时使他们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对自身成长产生紧迫感。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看到自己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比较客观地去重新认识、评价自我,逐渐摆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人民群众的位置。4、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社会实践活动没有课堂教学太多的束缚和校园生活的限制,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兴趣高涨,思维也空前的活跃起来,往往会产生一些创造性火花,在实践中勇于开拓、敢于创新。5、有利于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不断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动手、动脑、动嘴,直接和社会各阶层、各部门的人员打交道,培养和锻炼实际的工作能力,并且在工作中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和提高,使之更新知识结构,获取新的知识信息,以适应社会的需要。6、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个人素养,完善个性品质。社会实践活动现场是考验大学生修养品性的好环境。在实践的困难和危险面前,要求大学生们具有一定的牺牲精神和坚强的品质。大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就会逐渐养成坚韧、顽强的优良品性,养成务实的学习态度和生活作风,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阅读是人获得知识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阅读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积累,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想象力,改善我们的思维品质,提升我们的创造能力;阅读可以开启我们的心灵之窗,塑造我们的灵魂,引导我们积极向上,涵养我们的精神;阅读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使我们更富于人性,更懂得求真、为善和审美;阅读可以改变人的心境,增加人的生活情趣,使人生活得更加充实,更有意义。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把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当作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那么阅读能力包括哪些方面呢?笔者认为,通常所说的阅读能力大致由这几个方面构成:一是检索能力,即查阅工具书的能力;二是理解能力,即对文章从内容到形式以及语言的理解程序;三是分析能力,即对文章从内容到形式各个方面进行分析进而发现问题的能力;四是归纳能力。当然四种能力的培养是离不开“读”字的,那么如何在初中生中加强读的训练进而培养其阅读能力呢?笔者归纳了最基本的四种途径。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构建阅读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敏锐的直觉,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所学文章中的突破点、爆炸点,并点燃导火索,惊起学生心中的波澜,深深地吸引学生。何为突破点、爆炸点呢?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存在疑惑或者好奇之处。问题一旦解决,又能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种方式、手段,通过图片、音像等教学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若能巧设质疑,不但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为学生巧设质疑,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主要表现在:一是语文教师要塑造较完美的自身形象——语言美、道德美、行为美、仪表美。注意让学生从教师的良好修养中感受美、接受美、启迪美,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二是教师范读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朗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语文教师有表情的范读能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语言并通过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强弱高低,节奏的长短快慢,将课文所表现的爱憎感情直接传递给学生,把学生带到课文所创设的意境中去。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朗读水平,提高思想认识和素质。三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学生对阅读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动力,才能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学生有了课外阅读兴趣,就会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最近读书给自己带来的乐趣;有时教师还可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笔者认为,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知识广博爱读书的人,读书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的妙语连珠旁征博引常常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的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帮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制订个人读书计划,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学生读书计划落实的情况,适当举办读书之类的活动,如让同学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读的一本书或介绍书中喜欢的一个人物;有时让学生朗颂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我想,到那时,同学们会沉浸在书海中,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三、加强课堂阅读指导老师一定要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基础上,着眼全局,筛选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学难点教师要设置好坡度,让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感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重点要鲜明新颖,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白这节课要学会什么,他们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教师在课堂上起指导和点拨作用,讲授的东西少了,学生占有的时间就更多了,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时间组织学生语言文字练习,在练习中要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觉做到耳到、口到、眼到、心到,全面参与学习过程。阅读课文前,教师根据文章主旨、人物、情节、线索等提出问题,让学生读后掩卷沉思,复述课文,既达到了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也达到了掌握课文要旨的目的。在阅读中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形声的摹拟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阅读后对重点片段进行必要的模仿训练,这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好方法。故乡》一文中;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反差,少年闰土的聪明、机智;中年闰土的呆板、麻木都是通过对人物进行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的刻画体现出来的,我们亦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堂上训练:刻画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要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刻画出来。若学生在这方面能认真对待,不但训练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阅读分析能力。四、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在当今世界,学习大环境巨变的情况下,作为学生不能只拘泥于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因此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一些他们本来应涉猎的好书,扩大阅读量,以扩大其知识面,提高其阅读能力,当然这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地进行。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读物。教师向学生推荐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读物,有中外名著,科幻读物、作文选、现当代少儿文学作品,体裁多样,内容全面。因此,授完新课,教师可以推荐与课文相关的一些文章给学生阅读。另外,教师还可以推荐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读物。如家乡的历史人物、风光名胜、地理环境等读物、安全防范知识、卫生保健知识。总之,所推荐的读物,尽可能多种类型,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社会上畅销的通俗小说、流行的热门作品,如《杨红樱小说》、《爱的教育》等进行赏读,从语言的准确性、合理性、审美性等方面体会语言之魅力,提高学生鉴赏作品的能力。
一对一辅导我国中小学教育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直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老师、家长在学生正常接受的教育教学之外,还要求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班、奥数班、网校、家教等辅导训练。而此类辅导训练往往是有偿服务。虽然近几年教育部一直倡导素质教育,并出台一系列减负政策,希望减轻学生额外负担,但现实生活中课外有偿辅导却屡禁不止,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几乎人人都有参加课外辅导的经历。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了解其利弊对当前及今后的中小学课程改革有深远意义。课外辅导训练与目前学校的教育现状一样,目的跟国家倡导素质教育的宗旨是相违背的,其实际效果也是褒贬不一。但它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真真实实存在了,原因主要存在于社会、学校、学生及家长几个方面。从社会因素方面看,许多社会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学历要求日益增高,随着高校的纷纷扩招,大专、本科生早已不再吃香,许多学生一开始入学便把考研、考博、出国留学等定为奋斗目标。我国多少年来一直实施的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评定学生优劣的一种非素质教育。虽然经过若干年的教育改革,努力向素质教育转变,但是择校考试、中考、高考这一系列教育评价体系依然是不可替代的,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未来命运,所以学生们要想获得理想的工作,就必须拥有高学历。而现今社会竞争激烈而又复杂,往往在同等条件下,有一技之长的人比较容易成功,所以很多中小学生在完成课内学习任务的同时,不得不参加多种课外技能训练,比如乐器、绘画、舞蹈、专业性计算机技术、小语种外语等,不胜枚举。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某些校外培训机构的产生和发展。从学校因素方面看,每年的升学率是卡在学校脖颈上的一道枷锁。升学率高不高,直接决定着学校的声誉,进而决定着学校的生源,最终直接关系到该学校能否在名校林立、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下去。所以,大多数学校都在搞解难班、奥数班、奥语班等类似的辅导班。即使校内不组织,大都也支持学生在校外参加类似性质的辅导班。从学生及其家长方面看,大致分三类情况:一是学生学习能力强,课堂学习有余力,此类家长们当然不愿让孩子课余时间花在游戏和休息上,给孩子加压也是顺利成章的事。二是学生学习能力较弱,学校教的东西“消化、吸收不了”,家长们便急着到处找老师、家教、培训班给孩子补课,不惜一切代价为达到自己对孩子的过高期望而努力。三是学生处于中等水平,并没有补课的必要,也无余力学习新知识,但是看到其他同学纷纷参加,往往有攀比心理。而一些本不打算给孩子额外负担的家长们为了不影响孩子前途,迫于无奈随大流,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要让孩子参加课外辅导。这些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情、过高的期望值和从众行为,成为课外辅导有偿服务存在与发展的温床。基于以上几方面原因,“课外辅导”已从简单的课堂教学的延伸发展为席卷全国各地中小学,涉及社会各阶层各领域的一股风潮,绵延不绝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我国中小学生参加课外有偿辅导形式多样,但不可否认它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多方面的需要,并且是有一定正面作用的。透过现象看本质,课外有偿辅导种种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应正确对待课外有偿辅导,因人、因需而异,切忌盲目跟风或超负加压。首先,中小学课外辅导有偿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要控制当前过多、过繁、超量的各种课外辅导,切实减轻中小学生沉重的学习负担。继续大力提倡和实施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考评制度可以借鉴西方同等学校的考评方法,制定并实行更加全面、科学的“多学科各项指标综合积分考评制”。这种“综合积分考评制”既能体现学生对书本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又能反映学生德、智、体、美等各种素质的教育程度、发展状况。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而不是以获得“高分”为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各种补习班变得没有市场,有效遏止其发展趋势。其次,我们应该协调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的关系,明确学校的课堂教学才是主体,要重视加强课堂教学各环节管理,使之主次分明,以辅促主。课堂教学教”的目的。
如何有效开展学校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并列于课堂教学的两方面之一,是独立于课堂教学之外的以个人或群体的形式开展的有目的锻炼、健身或娱乐活动。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延伸。其活动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组织工作复杂,牵涉面广,实施起来相对困难。因此,如何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争取学校领导和班主任的支持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前提。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场地、体育器械等硬件设施就可以得到添置、更新,从而为正常有序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提供了物质保障,在时间上也给予了保证。因为课外体育活动的许多工作要靠班主任去实施、配合、检查、督促,所以体育教师要经常同班主任保持密切联系,配合班主任共同管理和教育学生,才能得到班主任有力的协助、配合和支持。班主任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是开展好班级课外体育活动的先决条件之一。培养学校领导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也是争取学校领导重视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效途径之一。每逢学校举行体育竞赛活动时,应有意识地安排学校领导参与,给其展示体育特长的机会,这样他们对体育的认识便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发生变化。如果学校领导能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将会有力地带动全校师生的共同参与。二、加强对体育干部和体育骨干的培养体育干部和体育骨干是体育教师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得力助手,又是各班组织各项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参加者。他们自身的素质直接影响着班级和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因此,加强对体育干部、体育骨干的培养,对顺利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体育教师应该定期对体育干部、体育骨干进行培训、指导,为他们提供各种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体育干部、体育骨干的主观能动性,是搞好搞活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的直接动力和保证。三、以小型体育竞赛引导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是绝大部分学生参与,集健身、娱乐、培养兴趣等为一体的具有终身锻炼特性活动,会把学生过多的空闲时间引入其中。而以班级为单位的年级、校际小型体育赛事只是扮演促使目标积极顺利实现的角色。学校计划的体育竞赛活动内容,在学期初公布于班级学生,时间性和目的性均为明确,班级和学生都有明确的目的和责任,主动地参与其中,积极训练,并以此带领其他学生加入其中锻炼,达到引导的目标。在此过程中,因班级和学生的主动参与,在平时的训练中,各自必将准备自己所需的训练器材,这样就缓解了学校体育器材的不足缺陷,参与学生的积极性带动班级其他学生培训或积极的参与,从而使课外活动有声有色的开展进行。平时的活动体育教师和班主任要有目的、有意识的指导,解答学生的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学会并习惯于质疑问难,必将使其受益于校外,得益于社会,甚至影响其终身。四、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是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一切活动的内动力之一。体育教师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从“要我练”转变为“我要练”。体育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特点,尤其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正确合理地组织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其次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安排教材内容,合理搭配教材,做到因材施教。第三要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手段大力加强体育宣传工作,如报纸、黑板报,从而使学生被某类体育活动吸引,产生学习和练习的动力。第四在练习过程中要注意加强保护与帮助,避免发生伤害事故。第五课外体育活动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五、体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和各方面的素质现今是“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每位体育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育教师仅凭现有的知识和经验是很难胜任本职工作的,也不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更难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所以体育教师要自觉、积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在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高业务水平,加强自身修养。只有体育教师的各方面素质和修养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开展学校课外体育活动。要想持之以恒地把课外活动开展好,还要注意两点;一是要保证安全;二是必须得到全校教师的支持。为此,一方面体育教师要注意经常沟通关系,主动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及时改进工作;另一方面决不能搞“体育至上”必须把握好课外活动的度,必须以不影响其他课程的教学和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为原则,否则就会走向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