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回答
我国从2019年开始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逐步升值,采取的方式是我们最擅长的“小步快走”策略。但是,我认为汇率问题并不是关键,人民币汇率改革是次要的问题,核心问题是:抛开了盯住美元的政策之后,我国的货币发行机制到底是什么?逐渐和美元脱钩,但是基本仍然是和美元保持同方向、不同幅度的变化。拿到一美元,就可以发行相应的人民币,这个制度本身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2004年2月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其实就是中国的央行法,从法律来讲,人民银行的一条重要职责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而不是汇率稳定。但是中国人民银行在实际执行货币政策时只保持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稳定,而没有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人民币兑欧元、英镑、日元、加元甚至俄罗斯卢布、巴西货币都在贬值。但是央行在汇改之前的季度货币报告里面总有那么一句话,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保持在8.2725:1,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人民银行法》提出要保持币值的稳定,央行实际执行的是保持对美元汇率的稳定,而这两者有显著的差别。如果美元本身币值稳定,这两者是一致的,但这两年多来美元币值一路在缩水。笔者希望,中国人民银行立即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所规定的条款上面来。回过头来还讲这部法律,人民银行的职责是负责制订货币政策和人民币的发行。在2019年7月21日即人民币汇率改革之前,人民币的货币发行机制实际上是很明确的,是市场很了解很透明的机制。这个发行机制市场是知道的,投资人对未来都是可预见的。汇改后,到目前为止我没有看到央行有一本关于中国货币发行的白皮书,就像任何国家有外交白皮书、国防白皮书,货币发行应该也有白皮书。这本白皮书应该详细讲货币发行机制是什么,什么情况下向市场投放货币,数量是怎么确定的等等。也许我孤陋寡闻,身在市场却不知道。我们要么效仿欧洲央行来解决这个问题,要么学美国用资本市场来发行货币。总之,我感到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中国货币发行机制是什么?这是一个重大难题。一定要有一套人民币发行的货币投放机制,这本白皮书也一定要有。人民银行法》里面只规定了“人民银行负责人民币的货币发行”,至于怎么发、按什么原则发、发多少、什么时候发,似乎没有法律文件的明确规定。而如果一切成为黑匣子,这是更可怕的事。如果我们有了自己的货币发行机制,并且市场也都认同了,大家都按这套新的装置运行,那人民币汇率改革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无论贬到什么程度或者升到什么程度都是稳定的,市场两套机器在切换之间可能有一些切换成本,但是那是一次性的,新规则对我们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是绝对的保证。有谁知道目前中国确切的货币发行制度?问题补充:若把当今世界上主要国家的货币政策分分类,欧盟、美国和日本的货币政策基础完全不同,加息政策的效果自然也大不同。欧盟以共同条约的形式规定了货币投放的方法和标准,比较著名的就是“三驾马车”理论。如果经济增长率、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这三个指标在预先设定的范围之内,就向市场提供流动性,如果高于预先设定的范围,就实行紧缩政策,减少货币投放量;如果低于预先设定的范围,就实行扩张政策,增加货币投放量。二级及以上用户登录后可以上传图片抛开了盯住美元的政策之后,不解决货币发行机制这个最紧要的问题,货币政策几乎是无效的。拿到一美元,就可以发行相应的人民币,这个制度本身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中国的货币政策,不能是唯美元主义,而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有了我们自己的货币发行机制,人民币汇率改革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对经济长期健康发展是绝对的保证。让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思路,我相信是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针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波动,有学者提出可以通过提前实施相应的货币政策来熨平经济周期,防患于未然。这样的想法如果真能落实,那当然再好不过,可惜,货币政策并非总如那么如教科书中的图形那样有效。当学者们所建议的货币政策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时,他们总是提出货币政策的实施还需要加大力度,再观察一段时间;等到实在没有办法交代了,学者们又会说这是由于市场非理性因素造成的。暂且把我与经济学家们的分歧搁置起来。我想起祖父周谷城曾经对我说过,如果你的老师上课讲的内容让你听不懂,那只能说明他自己对讲课的内容没有理解透彻。我觉得祖父说得对,我听那些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老教授们上课时,觉得金融学无比清晰,甚至是无比快乐的。他们讲着新奇好玩的故事,渐渐引导着学生进入新的思维方式,眼前豁然开朗,仿佛进入了自由王国。据此,我揣测国内有些经济学家可能自己并不真的明白他们说了些什么,他们只是凭着书本造就的感觉在预测未来。但货币政策既不是占星术,也不是某些学者的读后感,应该是围绕着本国经济运行的实践操作。若把当今世界上主要国家的货币政策分分类,欧盟、美国和日本的货币政策基础完全不同,加息政策的效果自然也大不同。欧盟以共同条约的形式规定了货币投放的方法和标准,比较著名的就是“三驾马车”理论。如果经济增长率、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这三个指标在预先设定的范围之内,就向市场提供流动性,如果高于预先设定的范围,就实行紧缩政策,减少货币投放量;如果低于预先设定的范围,就实行扩张政策,增加货币投放量。美国的情况比较特殊,我倒是认为美联储其实并不是货币发行机构,美国的货币发行权在资本市场。如果有公司股价大幅上升,美国就相应地投放了虚拟的美元以表现这部分增加的价值。因此,美国资本市场越发达,其货币发行规模也越大。他们的理念似乎也有一定道理。比如:埃克森美孚公司新发现了个油田,储量惊人地达到了1000亿桶,公司股价立马上升,市值相应增加了500亿美元,相当于投资人的财富增加了500亿美元,如果有人要兑现利润,只要市场上的投资人普遍认同美孚公司的新估值,就会有人愿意向该投资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使其兑现。在这个过程中,美联储并没有投放货币,美国财政部也没有印更多的美元。所以,如果美国资本市场对某项资产的定价出了错,那么,经济就会遭重挫。2001年,纳斯达克对科技股定价错误就导致了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如今的次级债也是相同的问题,市场对于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房地产价值的错误估值,导致市场原先发行的货币都错误地表现了不存在的价值。再有就是以日本为代表的用汇率来发行货币的机制。日本基本上实施的是在一段时间一定范围内盯住美元的货币政策,每收到一个美元,就发行一百日元。这个政策的效果短期很稳定,而长期则导致国内积累巨大的外汇储备。中国和日本的货币发行机制有些类似。我国曾经实施了将近10年的汇率稳定政策,无论美元如何涨跌,中国人民银行每买入一美元,就发行8.2765元人民币。各国在发展过程中,选择符合自身历史情况、现实需要的货币政策,其实都是正确的。我的观点是:先要有个货币发行机制,然后才有货币政策,这才有机会谈汇率水平。当然,对于日本和中国香港这样的货币机制,其货币发行机制就是汇率机制,两者是统一的。我国从2019年开始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逐步升值,采取的方式是我们最擅长的“小步快走”策略。但是,我认为汇率问题并不是关键,人民币汇率改革是次要的问题,核心问题是:抛开了盯住美元的政策之后,我国的货币发行机制到底是什么?逐渐和美元脱钩,但是基本仍然是和美元保持同方向、不同幅度的变化。拿到一美元,就可以发行相应的人民币,这个制度本身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2004年2月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其实就是中国的央行法,从法律来讲,人民银行的一条重要职责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而不是汇率稳定。但是中国人民银行在实际执行货币政策时只保持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稳定,而没有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人民币兑欧元、英镑、日元、加元甚至俄罗斯卢布、巴西货币都在贬值。但是央行在汇改之前的季度货币报告里面总有那么一句话,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保持在8.2725:1,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人民银行法》提出要保持币值的稳定,央行实际执行的是保持对美元汇率的稳定,而这两者有显著的差别。如果美元本身币值稳定,这两者是一致的,但这两年多来美元币值一路在缩水。笔者希望,中国人民银行立即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所规定的条款上面来。回过头来还讲这部法律,人民银行的职责是负责制订货币政策和人民币的发行。在2019年7月21日即人民币汇率改革之前,人民币的货币发行机制实际上是很明确的,是市场很了解很透明的机制。这个发行机制市场是知道的,投资人对未来都是可预见的。汇改后,到目前为止我没有看到央行有一本关于中国货币发行的白皮书,就像任何国家有外交白皮书、国防白皮书,货币发行应该也有白皮书。这本白皮书应该详细讲货币发行机制是什么,什么情况下向市场投放货币,数量是怎么确定的等等。也许我孤陋寡闻,身在市场却不知道。我们要么效仿欧洲央行来解决这个问题,要么学美国用资本市场来发行货币。总之,我感到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中国货币发行机制是什么?这是一个重大难题。一定要有一套人民币发行的货币投放机制,这本白皮书也一定要有。人民银行法》里面只规定了“人民银行负责人民币的货币发行”,至于怎么发、按什么原则发、发多少、什么时候发,似乎没有法律文件的明确规定。而如果一切成为黑匣子,这是更可怕的事。如果我们有了自己的货币发行机制,并且市场也都认同了,大家都按这套新的装置运行,那人民币汇率改革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无论贬到什么程度或者升到什么程度都是稳定的,市场两套机器在切换之间可能有一些切换成本,但是那是一次性的,新规则对我们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是绝对的保证。现在回想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讲,欧盟和美国现在采纳的货币发行机制是符合唯物主义思想的。过去,这些国家普遍实施金本位制度,作为货币发行机制,这个制度在没有技术进步,只有靠掠夺发展海外贸易的年代里,或许是正确的。而工业化之后,财富大量创造,黄金储量却不能相应增加,最终货币发行制度和实体经济脱节,各项产品的价格都要暴跌,来重新使得货币发行符合黄金储备的要求。因此,废黜金本位也是正确的选择。现在,欧盟按照经济发展的增量来直接投放货币,美国依靠资本市场对企业新增价值的认同来间接投放货币,其实都是以实际生产部门的价值创造来确定自身的货币发行量,因此,这些制度从客观价值变动出发,或多或少地体现了以事实为依据的唯物主义思想。而日本或者我国香港实施的货币政策,则或多或少地抛开本国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而更多地体现了唯美元主义的思想。我国在建立自己的货币发行机制时,尤其应该考虑货币唯物主义的观点。货币发行机制不解决,货币政策几乎是无效的。2004年10月,央行第一次加息,我当时就提出加息将推高房价。我现在已经做好了准备,如果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升值超过2019年7月汇改前水平的话,我准备再写一篇《减息压低房价》的文章交给《上海证券报》发表。我得出这个结论时,和当年预言加息推高房价时拥有同样的自信。中国的货币政策,不能是唯美元主义,而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金本位忽略了人类经济活动的价值创造,用抽象的教条的黄金作为货币,因此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欧盟的货币发行机制虽然使“欧元之父”罗伯特·A·蒙代尔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但那套机制仍然依赖于欧洲央行对经济运行的主观判断,只不过这种判断以三个客观指标为依据。美国依靠资本市场发行货币,看似完全符合实际,其实资本市场的估值不仅有客观价值基础,还有赖于投资人的信心和对未来的预期,因此,美国货币发行机制也有主观主义成分。这两种制度都有缺陷,肯定都还需要改进和发展。探讨各国货币政策的优劣,其实就是看哪国的货币发行机制更符合该国经济运行的客观现状,更符合唯物主义的要求。抛开唯物主义基础去讨论什么利率和汇率政策。
车建光2019-12-21 21:54:31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1、再贴现政策内容包括规定再贴现业务的对象、规定再贴现率水平、规定再贴现票据的种类。作用机制:当央行提高再贴现率时,商业银行向央行的融资成本上升,商业银行必然会相应提高对企业的贷款利率,使得客户的借款成本上升,结果导致客户缩减信贷需求,从而使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缩减,货币供给下降。优点:具有宣示效应:预示央行货币政策的走势、央行可以通过该工具发挥最后贷款人作用、引导资金流动,达到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缺点:在再贴现政策实施过程中,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再贴现政策只能影响利率水平,不能改变利率结构、再贴现政策缺乏灵活性。2、法定存款准备金内容包括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规定存款准备金计提的基础。作用机制:央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向央行上缴的法定准备金增加,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减少,甚至出现准备金的不足,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缩小,流通中货币量降低。优点:对货币供应量控制能力强、宣示性好、央行处于主动地位。缺点:存款准备金政策作用过于猛烈、存款准备金政策缺乏弹性、存款准备金政策对各类银行或各地区银行的影响不一致。3、公开市场操作作用机制:当金融市场上资金缺乏时,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向社会投放一笔基础货币,引起信用扩张和货币供应量的多倍增加;当金融市场上资金过多时,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以回笼资金,引起信用收缩和货币供应量的多倍减少。优点:可以对货币量进行微调、中央银行可以主动出击、灵活性强、不仅可以调节利率水平,还可以影响利率结构局限性: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力量细微,其效果会受到一些因素的抵消、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债券时,商业银行的行动并不一定符合中央银行的意愿。
龙帮品2019-12-21 22:00:32
-
自1984年到1995年,我国一直奉行的是双重货币政策目标,即发展经济和稳定货币。这种做法符合中国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特别是在把银行信货作为资源进行直接分配的情况下,货币总量控制与信贷投向分配都由计划安排,发展经济和稳定货币这两个目标比较容易协调。但是改革开入以后10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倾向政策的双重目标并没有能够同时实现。1953年3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对“双重目标”进行了修正,确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个目标体现了两个要求:第一,不能把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放在等同的位置上。从主次看,稳定币值始终是主要的。从顺序来看,稳定货币为先。中央银行应该以保持币值稳定来促进经济增长。第二,即使在短期内兼顾经济增长的要求,仍必须坚持稳定货币的基本立足点。二、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与操作指标:20世纪80年代,我国货币政策在中介目标的选择上,沿用了改革开放前的做法,即以贷款规模与现金发行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把贷款规模作为中介指标的理论依据是:货币都是通过贷款渠道供应的,“贷款=存款+现金”,只要控制住贷款,就能控制住货币供应。随着市场化金融运行体制的确立,货币政策实施的基础和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贷款规模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逐渐失去了两个赖以生存的条件:一是资金配置由计划转向市场;二是国家银行的存款在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比重趋于下降,而其他银行和金融机构特别是金融市场的直接融资比重迅速提高。因此,中央银行指令性的贷款规模不宜再作为中介指标,而应作为一种指导性的变量。中国人民银行按月对其进行统计监测,以利于调控货币供应量。1994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我国今后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主要有四个:货币供应量、信用总量、同业拆借利率和银行超额储备金率。目前在实际工作中,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主要是基础货币、银行的超额储备金率和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回购利率;中介指标主要是货币供应量和以商业银行贷款总量、货币市场交易量为代表的信用总量。三、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用在《中国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后,我国货币政策调控逐步由以直接调控为主向以间接调控为主转化。过渡时期共存的货币政策工具有贷款规模、再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与再贴现等数种,其中间接调控工具的作用逐步强化,直接调控工具的影响日趋淡化,如1998年我国已经放弃了贷款规模管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利率手段的运用也更加市场化。自1998年我国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以来,存款准备金率不断调整,已经成为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中运用频繁的政策工具之一。四、在宏观经济面临不利的外部环境和较大滑坡风险情况下,国家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合理扩大银行信贷规模。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加大对重点工程、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自主创新、三农、中小企业、基础设施及服务业等的支持力度,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第二,进一步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快发展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扩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快发展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平台。促进股票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第三,继续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为防止经济出现倒退,央行将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而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最为有力的货币政策工具,前者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后者可以为银行提供更多的信贷资金,央行将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加大对促进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合理需求。第四,实施差别化货币政策,促进经济转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对所有行业和企业一视同仁,而是会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以此来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使经济结构向政策预期方向转变。货币政策将通过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差别化利率、窗口指导、信贷政策指引等手段引导资金流向,通过政策引导或者直接干预,以较市场金融更为优惠的条件将资金投向战略领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等,同时严格对“两高一资”等政策限制行业和企业的信贷投放。综上所述,只有采用适用我国的货币政策,才能为企业提供较为宽松的融资环境,以此来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齐晓安2019-12-21 21:36:32
-
中国货币政策将如何走向?央行这个最新报告定调。资料图: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大楼。5月12日消息,一季度,人民币升值了多少?贷款利率升了吗?信贷流向实体经济情况如何?未来,货币政策方向是否变化?如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诸多问题,央行11日晚间发布《2019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给出了答案。居民储蓄率继续下降?2019年3月末,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比年初增加5.1万亿元,同比多增77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同比多增3109亿元。同期,人民币定期存款比重提高,住户存款、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分别同比多增3109亿元、1.4万亿元。贷款利率涨了吗?受经济稳中向好、信贷需求旺盛等因素影响,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稳中略升,执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略有上升。其中,房贷利率3月加权平均利率为5.42%,比上年12月上升0.16个百分点。资料图:居民在某地房展会上看房。人民币升值了多少?第一季度,美元整体走弱,主要货币对美元多数升值。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计算,第一季度,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3.54%,实际有效汇率升值3.45%。人民币国际化有何新进展?支付货币功能不断增强: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统计,截至今年1月末,人民币位列全球第5大支付货币,市场占有率1.66%。储备货币功能逐渐显现: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超60个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官方外汇储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咋样?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较为稳固,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第一季度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为4.8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3438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86.9%,比上年同期高21.7个百分点。资料图:贸易繁荣,中国某港口不同颜色的集装箱犹如积木般堆砌在一起。关注哪些国际经济问题?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和反全球化思潮引发全球贸易摩擦升级,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风险;美联储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加息节奏存在变数;全球金融市场波动的风险隐患上升;中长期经济增长仍面临较多结构性挑战。对中国宏观经济怎么看?展望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较多。也要看到,制约经济持续向好的结构性、深层次问题仍然突出,结构调整和改革任重道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任务仍然艰巨。未来货币政策是否转向?创新和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注重引导预期,加强政策协同,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央行:加大市场决定汇率的力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如何加强宏观审慎管理?要进一步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完善宏观审慎评估,拟于2019年第一季度评估时将资产规模5000亿元以下金融机构发行的同业存单纳入MPA考核。如何进一步深化利率、汇率改革?探索利率走廊机制,增强利率调控能力;加强对金融机构非理性定价行为的监督管理,采取有效方式激励约束利率定价行为;加大市场决定汇率的力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接下来怎么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优先序,集中力量,优先处理可能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和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问题。抓紧补齐监管制度短板,有效控制宏观杠杆率和重点领域风险,积极化解影子银行风险,等等。来源:网易新闻。
管爱枝2019-12-21 21: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