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我国当前的教育财政体制

黄皋芳 2019-12-21 20:34:00

推荐回答

谢邀。这个确实如此,学前教育目前还很不规范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投入少造成教师工资低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像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稍微好一些,基本上都是本科研究生也很多但是其他地方确实难以吸引高学历教师。数据的话查统计局应该是可以查出来的,我之前查过但是现在忘了,你可以再找找,也可以参考《中国学前教育发展报告》,基本上就是学前教育多年发展的一个统计数据。
齐有利2019-12-22 00:21:21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高度集中的财政有利于政府统一筹划建设项目。比如国防上先进武器的研制,两弹一星就是例子。工业用于研究生产适合国情的产品。如万吨水压机,自己知识产权的计算机,万吨巨轮,拖拉机,大飞机及汽车等。以及基础工业的钢铁,石油等。农业上大修水利,建设了五万多做水库。合理布局化肥等利农项目。
    辛均庚2019-12-22 00:37:56
  • 一、改进预算管理制度1.推进全口径预算管理,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财政预算作为政府财政收支的基本计划,规定了预算年度内政府财政收支工作的范围、方向与重点,预算管理制度的健全与否事关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目前,我国预算制度中存在的诸如预算编制不够科学、预算约束软化、预算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不仅导致财政资金没能花在“刀刃上”,而且容易滋生腐败、影响政府形象。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的关键就在于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即将全部政府性资金纳入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国资经营预算这四大类预算之中,把全部的政府收支关进制度的笼子,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管理与监督,注重财政资金投放的合理性,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和透明度。2.改变审核预算的重点,关注支出预算和政策目前,我国预算审核包括收入、支出和收支平衡三个方面,并以收支平衡作为审核预算的重点。当经济下行时,为控制赤字、完成预算,财税部门不得根据经济形势适当地减少财政收入,这无疑是使原本就不景气的经济“雪上加霜”;同理,当经济过热时,财税部门也不得通过适当增加财政收入的方式来抑制经济高涨。政府收支活动的相对固化,带来了政策执行中的“顺周期”问题,阻碍了财政政策宏观调控职能的实现。因而,将审核预算的重点从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使财政收入从任务变为预期,有利于政策“逆经济风向行事”以发挥宏观调控职能。3.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保证财政可持续性尽管我国现行的年度预算平衡机制能较好地保证预算年度之内财政收支平衡的实现,但其弊端也日益突显:其一,这种财政收支的短期行为使财政政策无法在更长的年度内有效、灵活地应对经济周期;其二,若审核预算的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以往收支平衡的状态将被打破,并且为进行宏观调控及保障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财政赤字将成为常态,这使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愈发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因此,应改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为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从中长期对财政收支和财政政策进行统筹与规划,避免短期行为的发生。同时,需相应地建立起跨年度弥补超预算赤字的机制,我国现行的转移支付,从规模来看,总体量明显过大;从结构来看,一般性转移支付应有的主体地位不突出,而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过多、过滥,且管理不规范。因而,应从转移支付的规模和结构入手,逐步完善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促其再分配职能的发挥。具体地说:第一,适当缩减转移支付总体规模。在事权上移和财权上收的动态调整过程中,应合理地把握事权上移和财权上收的度,使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缺口得以缩小,进而缩减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总规模,减少地方对转移支付资金的依赖;第二,在转移支付结构上,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相对比重,强化转移支付均衡财力的功能,并强调其科学性;第三,适当缩减专项转移支付规模,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和地方资金配套,增强其规范性。
    米央华2019-12-22 00:07:44
  • 体育当然这不怪体育课,也不怪体育老师。用一句前几年流行语,这一定是体制的错……换个说法,我来美帝后为了孩子去考查了一下附近的中小学,看了看硬件设施,看了看体育课,看了看人家的体育事业是怎么从基层发展起来的。然后我只有一点感想——我再也不黑中国足球了!就凭我们的基层建设和教育投入,居然还能找到人踢球,了不起。
    齐方良2019-12-21 23:56:15
  • 《中国省以下财政体制2019》讲述了:我国是一个有五级政府的发展中大国。这一特殊国情因素对处理政府间财政关系产生如下影响:第一。政府级次较多。决定了中央政府实施“一竿子到底”的财政管理体制不经济;第二。地区间经济社会差异较大。充分发挥地方政府提供适合本地居民偏好的多样化公共服务方面的优势.合理调动地方政府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积极性。与行政管理体制相适应。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较为有效:第三。虽然综合国力明显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但相对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经济社会仍处于发展过程.制度安排尚未定型.政府间财政关系制度也在不断调整完善。
    边召允2019-12-21 21:20:34
  •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改革税制、稳定税负,完善税收制度,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第一,现代税收制度的建设要稳定税负。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经历了先抑后升的曲折发展历程。这些经验和教训都提醒我们,宏观税负水平不宜过高,否则会抑制市场机制的活力,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一宗旨相违背;当然,宏观税负水平也不宜过低。1994年分税制改革前夕,我国宏观税负水平一度跌至10%的历史极值,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和水平。可以说,今天20%或者略高一点的宏观税负水平既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税制建设不断摸索的结果,更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总体上需要“稳定税负”。第二,“稳定税负”不意味着我们在改革税制上面无所作为。这是因为在宏观税负总水平保持稳定的前提下,我们需要进一步做好“结构性减税”工作。通过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调整好加工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税负;通过完善个人所得税制等建设,保持税收对高收入人群的调节力度;通过推广房产税试点,加强对于不动产市场的调节力度,促进地方财政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好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推进环保税立法工作,与碳排放交易制度等市场手段相结合,完善税收立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和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管理体制和机制。第三,科学地发挥财税政策的优化资源配置作用,绝不意味着简单在税种或者税目上增增减减。例如,单独征收碳税或环保税,似乎有为“企业排污”穿上合法外衣之嫌。而与碳减排交易、能源合同管理等市场化机制相结合,则有助于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挖掘其自身节能减排的潜力,发挥其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碳排放权与排放量作为商品交易,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碳排放减排资源的合理配置;再如,要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直接税制的征管经验,在分税目代扣代缴的基础上年底汇总纳税,多退少补,以“退税”为主,引导纳税人主动申报,通过制度设计使其加入到国家税收征管的体制机制中来。第四,新时期的现代税收制度建设要在“大数据”背景下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大数据时代”的税收征管,要求我们破除部门利益的藩篱,实现财税信息的共享,这是科学发挥财税制度资源配置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如果银行、房产、国土、户籍、公安、民政等部门的数据不能与财税部门实现互联互通,那么税务部门一家的“单兵突进”将无法保证对于高收入人群多样化收入来源的跟踪监管,公平税负就成了失去了相应的根基;如果国税和地税、中央和地方之间无法建立起有效的调库退库机制,那么个人所得税跨地区的综合制征收、房产税的全国协调、遗产税的开征都将难以实现;同样的,保障房、社会低保的公平发放,也需要切实掌握相关社会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财产等动态信息,否则社会的公平正义将无法得到保障,经济适用房等又会成为“唐僧肉”,沦落为利益输送和腐败的温床。公平财政支出,建设现代财政制度第一,构建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成为建设现代财政制度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就可能会导致社会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为此需要财政搭建社会保障的“安全网”,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然而与收入一翼的稳步推进相比较,支出一翼的公平财政改革的步伐相对迟缓了很多。这既有“人马未动,粮草先行”的“以收定支”的客观逻辑原因,也有既得利益坚冰束缚的内在原因,尤以“双轨制”的养老保障制度为甚。改革开放以来,从价格双轨制到税制双轨制,统一市场制度、公平财政分配冲破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企业职工、事业单位职工、公务员等养老待遇不统一、养老金替代率不同的问题亟待解决。当然,客观来讲,企业职工承担的市场风险更高,他们的养老保险也可能会有更高的收益。然而,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稳赚不赔”的养老特点,抑制了市场机制的活力、扭曲了劳动力这种生产要素的择业选择,造成了一种新的不公。养老“双轨制”的统一,应当成为我国构建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内容。当然,养老双轨制的统一旨在促进公平,让市场发挥劳动力等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绝非意味着要在我国构建窒息市场活力的“福利国家”。社会保障机制的“公平”是可持续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和前提。第二,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促进地方财政建设。现代财政制度的建设还要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提高对征用农民土地的补偿标准或者直接探索农地流转方式。以房产税、环保税等地方税改革助推地方财政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为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发挥力量。第三,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司法体制的权威高效运行。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根据国际发展经验,走出低收入国家水平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进入“黄金发展时期”,保持一个较长时期的经济增长,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另一种是进入“矛盾凸显时期”。因为经济社会的不协调,各种经济社会矛盾不断显露出来,如果处理不当,矛盾激化,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正确处理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的实现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推进。司法作为法治的最后一道程序,肩负着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纠纷的重要任务,承担着社会“减震器”的作用,是法治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及时化解因利益调整而产生的各种矛盾和纠纷,就必须充分发挥各级政法部门的职能和作用。而这些职能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政法经费的充分保障和政法经费保障机制的不断完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为此,要改革现行的司法管辖制度,使案件受理者由诉讼一方所在地法院改为诉讼各方所在地法院。如果诉讼各方分属不同省市自治区,则由最高人民法院受理。这样有助于使法院摆脱地方影响,促进我国的审判公平,使之免于限于某一方的地方保护主义。相应地,需要财政支出结构在中央和地方之间进行调整,保障司法体制权威的高效运行。
    黄真嘉2019-12-21 21:02:13
  • 财政管理体制的概念、分类、财政体制的集权与分权。结算方式;租赁的概念、特点;租赁的分类;信托业务的内容;金融创新的概念财政体制的解释-“财政管理体制”的简称。广义的财政体制又称“财税体制”,是国家对财政与税收活动进行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和组织形式的总称。狭义的财政体制仅指国家预算管理体制。
    齐晓兵2019-12-21 20:57:34
  • 对于这个问题,我上网浏览了几十篇文章,总结了一下,发现人们普遍认同的有如下几个问题:基础教育的管理体制不合理;基础教育评价体制有问题;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浪费现象严重;教学形式僵硬固化,学校教育中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社会性、价值观、创造性。对于以上问题本人也是赞同的。同时,做为一名基层一线教师,我想谈谈自己的感受:一是教育的功利化现象日益严重。一直以来基础教育都围绕着中高考,重点考察知识的掌握和应对中高考方面的训练,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依然一考定终身。尽管目前来说,这是相对公平的一种选拔,但也因考试内容造成的“重知识,轻实践”,“重记忆,轻思维”,“重继承,轻创新”的不足,对考试分数的高度重视和过度的竞争心理,使整个教育思想和环境变得急功近利。教育把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置于首位,更多关注的是个体如何获得知识、技能,以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需要,湮没了教育内在的育人的功能,放弃或者说遗忘了人文教育以谋求个体心灵的“畅适自足”的内在目的。二是地方教育领导者目光短视,缺乏大教育观,只重智育而忽视德育。许多学校由于升学压力的客观存在,中高考仍是当前,乃至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学校工作的重点,学校所有工作都围绕其开展。因而德育工作倾向淡化。许多学校的德育往往缺乏系列、深入、有效开展。学生有限的时间还是被压缩在课堂上。虽然外面一直提倡品学兼优,但其实还是成绩压倒一切,这样的教育培养了许多思想不健全的学生,并在未来产生负面影响。三是学科发展依然不平衡,素质教育并未真正落到实处!。许多学校不按国家课时标准排课,非统考学科课程往往会被任意挤压。很多学校是两套课表,一套是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编排的课表,所有课程都有,是迎接上级检查时临时使用的;一套是学校日常实际运行的课表,只编排考试科目。一些学校为了标榜自己是素质教育,开展所谓的社团活动。其实学校只要把该开的音体美等课程开足开全就好,比一周才一节的社团活动强多了,学生也不必纠结于该参加哪个社团活动才好!四是我们的教育缺少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基础教育把学生视为接受教育的机器,把教师视为传授知识的工具,忽视了人的主体性与独特性。基础教育以统一的课程、统一的要求、统一的组织形式、统一的教学程度来制造出统一的教育成品,人的独特性被局限在十分有限的范围内,个体性从根本上受到忽视。强调知识,却没有引导知识以应有的人文关怀;强调师生民主平等,事实却是束缚师生的自由;强调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却大量地占住了人的思想与活动空间,使主体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扬。这样的教育造成了一方面是教师心理健康差,心理压力大,职业倦怠周期越发缩短;一方面是学生厌学现象日益严重。五是忽略我们民族自身的传统文化教育。纵观中小学,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很怪的现象:我们的中小学生花费在外语上的精力比语文的要多得多;对外国很多神话故事、外国很多人都很了解,而提到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他们什么也不知道。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在被冷冻被遗弃甚至被毁灭,现在的孩子们已经离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越来越远。对中国优秀文化的情感渐行渐远,日益淡泊,乃至消失殆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悲哀,是一段历史一种文明的不幸!看看当今举国“崇洋媚外”的现象,其实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因为我国近几十年来一直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繁荣。
    管火金2019-12-21 20:40:27

相关问答

结合2019年宏观经济情况适应世界经济进入低速增长的新常态和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阶段,我国不再追求高经济增长,更加重视结构调整和增长质量,提高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活力.从我国2019年经济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科学确定经济运行合理区间,保证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只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就要尽量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2019年我国经济增速下滑,保增长压力加大时,主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厉行节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扩大营改增试点行业.保持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改善和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坚定不移深化改革,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消和下放了2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同时,扩大了“营改增”试点范围,积极推动利率市场化、铁路等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资源性产品价格等领域改革.着力调整优化结构,积极培育信息消费,增加节能环保、棚户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中西部铁路等方面的投资,促进养老、健康、文化、教育等服务业发展.这些稳中有为的配套政策措施,稳定了市场预期,增强了市场信心,保证了经济平稳运行。

1、我国现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保持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2、积极的财政政策。2015年,中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在经济处于“三期叠加”和新常态阶段,政府稳健的宏观政策、灵活的微观政策、社会政策托底的总体思路,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实现了经济稳定增长与推进结构调整的平衡,保持了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中央政府稳步推进经济体系市场化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型,打破了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管制和垄断,促进了要素市场化,支持了私有经济发展,推动了教育与研究改革、鼓励人力资本投资,提升了要素生产率水平

3、稳健的货币政策。2015年,央行审视“新常态”的阶段性含义与特征,长远且动态的看待金融稳定和系统性风险问题,在加快结构转型和缓解增长过快下行之间取得了平衡。总体来看,受货币政策宽松推动,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放缓速度慢于之前预期,但是其他一些因素的负面影响超出预期,最重要因素是在房地产下行和传统的采矿、制造业去产能周期中,国内银行体系出现了自主性信用收缩。因而,依然维持之前的经济预测,GDP同比增速由2014年的7.2%回落至2015年的6.9%。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完善税收制度。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推进增值税改革,适当简化税率。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税率,把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加快资源税改革,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按照统一税制、公平税负、促进公平竞争的原则,加强对税收优惠特别是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的规范管理。税收优惠政策统一由专门税收法律法规规定,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国税、地税征管体制。保持现有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结合税制改革,考虑税种属性,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加强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国有资产监督职能。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完善慈善捐助减免税制度,支持慈善事业发挥扶贫济困积极作用。健全社会保障财政投入制度,完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加强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和监督,推进基金市场化、多元化投资运营。制定实施免税、延期征税等优惠政策,加快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保险,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
一、股票价格的分类股票价格有市场价格和理论价格之分。股票的市场价格即股票在股票市场上买卖的价格。股票市场可分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因而,股票的市场价格也就有发行价格和流通价格的区分。股票的发行价格就是发行公司与证券承销商议定的价格。股票代表的是持有者的股东权。这种股东权的直接经济利益,表现为股息、红利收入。股票的理论价格,就是为获得这种股息、红利收入的请求权而付出的代价,是股息资本化的表现。二、股票价格的影响因素股票价格是没有固定的计算公式的。但是股价的波动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1、股票的市场价格的影响因素股票发行价格的确定有三种情况:1股票的发行价格就是股票的票面价值。2股票的发行价格以股票在流通市场上的价格为基准来确定。3股票的发行价格在股票面值与市场流通价格之间,通常是对原有股东有偿配股时采用这种价格。国际市场上确定股票发行价格的参考公式是:股票发行价格=市盈率还原值×40%+股息还原率×20%+每股净值×20%+预计当年股息与一年期存款利率还原值×20%这个公式全面地考虑了影响股票发行价格的若干因素,如利率、股息、流通市场的股票价格等,值得借鉴。股票在流通市场上的价格,才是完全意义上的股票的市场价格,一般称为股票市价或股票行市。股票市价表现为开盘价、收盘价、最高价、最低价等形式。其中收盘价最重要,是分析股市行情时采用的基本数据。2、股票理论价格的影响因素静态地看,股息收入与利息收入具有同样的意义。投资者是把资金投资于股票还是存于银行,这首先取决于哪一种投资的收益率高。按照等量资本获得等量收入的理论,如果股息率高于利息率,人们对股票的需求就会增加,股票价格就会上涨,从而股息率就会下降,一直降到股息率与市场利率大体一致为止。计算股票的理论价格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预期股息和必要收益率。股票的理论价格公式为:股票理论价格=股息红利收益/市场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