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回答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中国企业也开始“走出去”,进行海外投资,即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战略,这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战略举措,也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产业结构,突破贸易保护壁垒,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然而,在实践中,中国企业真正作到成功“走出去”概率并不高,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在本文中,首先介绍了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理论基础,即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其次分析了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和状况,然后对于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在遇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强调既要加快政府职能的完善,又要加强对企业的服务和全方位支持体系的建立。
连万铭2019-12-21 13:21:38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中央决定,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这三大战略的共同特点,是跨越行政区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希望大家统一思想、贯彻落实,争取明年有个良好开局。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东中西部地区都有很好的发展机遇,特别是西部一些地区,过去是边缘地区,而一旦同周边国家实现了互联互通,就会成为辐射中心,发展机遇很大。今后,区域政策的一个要点是统一国内大市场,这既是区域政策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要通过改革创新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扩展资料: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建立统筹协调、规划引领、市场运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要更好发挥统领作用。发展规划要着眼战略全局、切合实际,发挥引领约束功能。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统一市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这是已经明确的方向和重点,要用“快思维”、做加法。而科学利用水资源、优化产业布局、统筹港口岸线资源和安排一些重大投资项目,如果一时看不透,或者认识不统一,则要用“慢思维”,有时就要做减法。实施三大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赵顺达2019-12-21 15:20:03
-
中国的基本国策: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依法治国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实行男女平等阐述: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中国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现阶段数量是首位问题:①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②医疗卫生事业的巨大进步使人口死亡率下降,期望寿命显著上升。这种局面使中国的人口形势严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都会影响到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是:①土地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土地少②土地类型多,但山地多于平地③土地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耕地资源的生产力水平较差④难以利用的土地资源面积大,后备土地资源潜力不足,特别是耕地后备资源不足⑤土地资源利用程度低,土地浪费严重。环境保护在新时期的三个转变: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和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以行政办法解决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我国基本国策问题有更多的表面问题和潜在的制度问题。例如,尽管多数基本国策在重大文件和有关法律中有所体现甚至说明了落实办法,但其实施现状不尽人意,问题颇多。从三个方面概括基本国策制定和实施中的突出问题:名称遭乱用、实施被搁置、冲突待协调。发展战略一、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和平崛起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边历嵚2019-12-21 13:56:35
-
1."走出去"是发展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必由之路2."走出去"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条件3."走出去"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条件4."走出去"是我国企业发展壮大后国际扩张的必然选择“走出去”则是以中国的公司为主导,服务于中国公司战略的一种跨国整合模式,我们从中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当前,无论从开拓市场空间,优化产业结构,获取经济资源,争取技术来源,还是突破贸易保护壁垒,培育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走出去”都是一种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重要标志。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第一,在更加市场化、更加开放、更加相互依存的世界,国家必须考虑,通过具有宏观影响力和国家长远发展战略意义的对外投资,提高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在国际资源分配中争取一个更加有利的形势并改善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关系。第二,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对外贸易依存度超过70%的情况下,国家必须考虑通过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和扩大对外投资两个轮子,主动地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在保持制造业优势的同时,向产业链高增值环节迈进,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扮演的角色。第三,无论从中国为全球制造产品,还是自身工业化、现代化的需要,都必须考虑如何通过对外投资主动地从全球获取资金、技术、市场、战略资源。第四,在外资企业大举进入中国、分享中国市场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必须考虑新的发展空间。在外资企业走进来的同时,中国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各自发挥优势,“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将是一种必然的现实。第五,在跨国公司利用自己实力,重组中国优势的同时,中国有实力的企业也应利用跨国公司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以自己的比较优势重组他国产业和企业,主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以获得市场份额和技术开发能力。在这过程中,壮大自己,培育与经济大国相匹配的跨国公司。
齐明松2019-12-21 13:39:08
-
一、“走出去”须重视企业自发性“走出去”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政府,政府在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但必须明确,企业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市场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的素质、国际竞争力决定“走出去”战略的成败。政府的作用主要在于提供政策支持,在“走出去”战略实施过程中,正在逐步形成或者说显现出一种看法,这种看法实际上可以称之为“政府推动论”,毫无疑问,健全和完善“走出去”战略是国家和政府的份内之事,也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现实需要,但是必须注意的是,“政府推动论”在强调对外投资制度建设的同时,却忽视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走出去”的主体是谁,这个主体到底出于什么目的对外投资,其对外投资与国家的促进措施究竟有多大关联?在“走出去”战略实施过程中,一些人有意无意模糊了这一概念,将政府对外投资的管理职能上升到对企业经营行为的影响与干预,给“走出去”抹上了不应有的行政指令色彩。政府作为公共管理部门,对“走出去”的职责就是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绝不能“越俎代庖”,偏离轨道。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制定和推行对外投资的相关促进措施,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发展。我国近年来也出台了一系列与“走出去”战略相配套的财政金融鼓励措施,为企业开展对外投资提供便利和保障,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在促进措施制定方面都非常努力。但是对外投资是企业的经营行为,也就是说只有企业认为投资的时机到了,它才会“该出手时就出手”,对此一定要清醒的认识。二、注意风险的规避与防范,戒一哄而上盲目跟风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生产要素在全球的重新配置,所以企业一定要开展跨国经营,到全世界寻找和开拓市场。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企业都能够走出去,一般而言,“走出去”的企业应为本行业的佼佼者,企业应苦练内功,若在国内市场尚缺乏竞争力,“走出去”成功的可能性也将是很渺茫的。一项由IBM的事业部和上海的复旦大学联合进行的研究报告得出的结论是,尽管许多中国公司在未来10年中可能在海外市场获得成功,但由于缺乏连贯的扩张战略,大多数公司面临严峻的风险。走出去”的地域要首先选择与我国政治关系好、经济合作意愿强、市场环境相对完善的国家和地区开展对外经济合作,逐步扩展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可根据企业实际,从跨国经营的初级形式入手,逐步拓展到更高层次的跨国经营形式。企业应树立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重视成本收益分析,科学论证,审慎决策,循序渐进,量力而行,避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尽量规避各种风险,努力提高“走出去”的成功率。三、“走出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要脚踏实地,不能急功近利,一掷千金,非理性地付出高昂的代价。当前对“走出去”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以及失败的教训作一些理性的思考,对减少“走出去”的成本,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步伐是大有益处的。2004年底,曾被中国企业捧为“走出去”战略棋盘上过河尖兵的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于2004年11月30日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1982年嘉陵摩托率先走出国门,占领东南亚市场,但最终全军覆没。康佳集团2002年度关闭了四个海外机构,并对四个公司的长期债券性投资款项计提100%的减值准备。TCL集团在对越南投资三年后也宣告投资失败。跨国投资失败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居于首位的就是公司本身的管理漏洞。一些企业在投资决策前对投资国的环境和政策没有进行认真、深入、细致的分析,对国外投资环境、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技术适用性认识不够,可行性分析不科学,有的项目甚至不做境外市场考察就编制可行性报告,导致项目上马后问题很多,经济效益不佳甚至亏损;也有的企业对境外的合作伙伴资信情况了解不细导致上当受骗,或因对方资金不到位、不履行合同义务而使企业受损的情况时有发生。走出去企业失败的经验教训是:规模小、组织和管理方式落后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是难以生存的。四、政策的灵活性十分重要政府的宏观指导是必不可少的,但它与市场导向并不完全一致,因此,过度严格的审批制度会扭曲企业的投资行为。一方面会压抑投资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另一方面会使企业忽视市场风险。因此,政策应保持必要的灵活性。政府宏观指导与企业审慎决策的有机结合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五、加强境外投资的监管加强境外投资的监管,关键在于分清责任,理顺机制。实践证明,政府用行政审批的办法和多政府部门直接涉足跨境监管的办法,不仅成本高、效率低,而且政府对微观投资活动的过多干预会打乱企业的投资责任机制,弱化投资企业的责任和风险意识。政府部门要将境内投资企业的资信、资质作为境外投资审查的基本条件,承担对境外投资企业的政策监督;出资人机构的监管对象是境内企业,而不是境内投资主体投资的境外企业。关键是督促投资企业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和投资决策机制;境内投资企业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并用好东道国的会计、审计等机构,承担境外投资的全部监管责任。三者责权明确才能有好的效果。六、要坚持与东道国互利双赢“走出去”开展境外投资,既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维护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又要坚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寻求合作各方利益的汇合点。企业的有关人员,应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尊重当地风俗习惯,既要维护我方权益,又应避免不必要的摩擦和冲突。
连中鄂2019-12-21 13:0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