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标准化和标准化管理的区别

龚夏珍 2019-11-05 21:39:00

推荐回答

SOP的全称是:StandardOperationProcedure标准作业指导书WI的全称是:WorkingInstruction工作说明两者的区别:SOP是标准的作业指导,也就是说必须做完SOP内的每一个动作才能完成一个合格的产品BPM,即业务过程管理,是一种以规范化的构造端到端的卓越业务流程为中心,以持续的提高组织业务绩效为目的的系统化方法。
齐晓民2019-11-05 22:20:08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通俗地说,标准化推进程度,是指的标准化推行的进展程度,即按照推行计划推行进展到哪一个节点;覆盖率是指的实施标准化的单位占全部拟推行单位的比例。
    齐晨光2019-11-16 23:53:29
  • 技术标准是指重复性的技术事项在一定范围内的统一规定。标准能成为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源于标准指定者拥有标准中的技术要素、指标及其衍生的知识产权。它以原创性专利技术为主,通常由一个专利群来支撑,通过对核心技术的控制,很快形成排他性的技术垄断,尤其在市场准入方面,它可采取许可方式排斥竞争对手的进入,达到市场垄断的目的。管理标准是指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所制定的标准。管理标准按其对象可分为技术管理标准、生产组织标准、经济管理标准、行政管理标准、业务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等。制定管理标准的目的是为合理组织、利用和发展生产力,正确处理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相互关系及科学地行使计划、监督、指挥、调整、控制等行政与管理机构的职能。
    赵风萍2019-11-05 23:02:43
  • 1、不懂什么叫“标准化良好行为中管理标准体系”,感觉你用词不准确。2、质理管理体系应是质量管理体系吧?那么去掉定语“标准化良好行为中管理标准体系”,你的问题就简化为“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标准有什么区别”了。3、在ISO9000的解释中,质量管理体系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4、质理管理标准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标准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如按ISO9000标准建立,或满足ISO9000标准要求的质量体系;二是指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总和,包括质量管理手册、程序、规范和各类支撑性文件。
    赵风进2019-11-05 22:06:13
  • 你可以说是一个东西,没什么区别。你也可以分成管理标准化是制度,标准化管理是行为但这个基本是没法分的,因为你得有这个管理标准,才能按标准去开展管理的活动,而你又只能在使用在管理的活动中得出的经验和信息,才能找出管理中的一些重复性事物对象的最好的模式或方法,来形成或指定一个标准。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没有结论的哲学性问题。并不是说我先得标准化。如此才能保证标准永远适时,尽可能接近最完美、最合理、最有效。
    黄界颍2019-11-05 22:03:03

相关问答

当90年代初美国的GartnerGroup定义ERP这样一个软件系统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它会在全球的企业中引起那么大的反响。而在今天的中国,这一渐渐平息的震动,在这两年中又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高潮。然而反观ERP的发展和当今经济的发展,我们不得不正视出现的这样两个问题:1.GartnerGroup当初的定义已经过于狭窄,和实际商业生活中正在被实际使用的ERP有着较大的差距;2.一些非主流的思想为着其自身利益的要求,不断在肆意的歪曲ERP的真实含义。这两个问题正在不断的扭曲ERP的思想,对于后来者ERP的真面目已经被隐去,那么到底ERP是什么呢?我先回顾一下当时GartnerGroup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的功能标准来对ERP进行界定的,其界定如下:1、超越了MRP-II的范围和集成功能;2、支持混合方式的制造环境;3、支持动态的监控能力,提高业务绩效;4、支持开放的客户机/服务器计算环境。按其定义,ERP就是一个应用软件系统,是在MRPII软件系统的基础上扩展了管理范围,基本思想是将企业的业务流程看作是一个紧密联接的供应链,并将企业内部划分成几个相互协同作业的支持子系统,如财务、市场营销、生产制造、服务维护、工程技术等,可对企业内部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如订单、采购、库存、计划、生产制造、质量控制、运输、分销、服务与维护、财务、成本控制、经营风险与投资、决策支持、实验室/配方、人力资源等有效地进行管理,从管理范围和深度上为企业提供了更丰富的功能和工具。从这一应用范围来讲,给人的感觉第一ERP是为制造企业服务的,第二它只是个软件。然而,在GartnerGroup定义ERP这个名词之后,SAP公司创造性地将ERP和BPR两个本来没有被关联在一起的东西合到了一起,从而创造出了IT+管理的一个世界性奇迹。这个时候GartnerGroup的概念在实际应用中被完全更新了,一个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意义的ERP诞生了:1、)ERP不只是一个软件系统,而是一个集组织模型、业务流程、企业规范和信息技术、实施方法为一体的综合管理应用体系;2、)ERP使得企业的管理核心从“在正确的时间、制造和销售正确的产品”,转移到了“在最佳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企业的最大利润”,这种管理方法和手段其应用范围也从制造企业扩展至了各个不同行业的企业;3、)ERP从满足动态监控,发展到商务智能的引入,使得以往简单的事物处理系统,变成了真正具有智能化的管理控制系统;4、)从软件系统的结构而言,现在的ERP必须能够适应互联网的应用,可以支持跨平台多组织的应用,并和电子商务的应用具有广泛的数据、业务逻辑的接口。所以不妨我们来这样给ERP下个定义:所谓ERP,就是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克服企业中的官僚制约,使得各业务流程无缝平滑的衔接,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和业务的精确度,获得盈利能力的提高。从ERP的功能来理解,一个成熟的ERP系统必须具备以下的功能:1.要具有参考的业务模型,并能够基于这个模型,按客户的实际需求进行客户化工作,具备一系列的建模手段和方法;2.实现多核算组织、多工厂、多地点的应用,要能够实现集中和分布的应用模式;3.必须至少具备财务、采购、销售、生产、和人力资源五个基本的子系统和一个信息分析平台,要能够具备或者支持专用的质量管理、设备管理、行业特殊管理、商务智能系统,要具备和其他有关应用的接口,诸如专业化的CRM、SCM、CAD、工业控制系统等,所有这些系统能够实现无缝的有逻辑的集成;4.实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完整过程:即物流要实现从购买到制造到销售的正向流动,和反向的信息追溯;信息流要实现销售预测、采购计划和生产计划的自动生成,和关联更改;资金流要实现和物流的在线同步核算,和信息流的在线同步计划,能够实现ABC这样一种说法,它包括有资源的成本、管理的成本、技术支持的成本和最终使用的成本。其次管理信息化是一个综合性的项目,它涉及的是一个企业的方方面面,因此很难有一个绝对化的指标来说明它所产生的回报,所以给人们造成的感觉是在信息化中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从而使管理者不能明确其要害,要么盲目投入,要么不愿意投入。第三,信息化的建设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管理将经历一个痛苦的转变过程,由于企业的经营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旧的管理模式不可以在一夜之中被打破,新的管理模式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被确立,双方的磨合和逐步的替换,使得人们的管理工作量在某一时期将大大的增加,其间很多没有预计的成本将不断产生。由于这种投资的特殊性,很多管理者在投资之初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往往会出现项目的拖延,甚至半途而废,其结果是产生了更多的投入,去弥补他们认为的失败,造成化了很多钱,却造就了一个吃钱的系统。那么如何避免这些不良结果的发生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决定投入的时候,就明确的知道我们需要产生什么样的信息回报,也就是要建立一个项目的评价体系,以明确的、量化的基准来判断应该做什么样的计划,应该做什么样的投入,应该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APICS曾经提出过一个A级MRPII的评价标准,但现在看来它的评价体系只是从一个侧面来描述了MRPII项目的结果,比如“库存量”、“资金周转期”等,应该说这些标准只是企业的一系列事务处理过程的评价。但随着企业市场化、管理自主化程度的提高,企业的经营者需要的评价体系的根本点,已经从对业务过程的评价,提升到对企业价值的评价的要求,除了对“库存量”、“资金周转期”的要求外,更要求对“企业投资回报率”、“市场价值”、“股东投资增值率”等的评价。因此对于一个ERP项目而言,更需要一个全面的评价手段,来明确的反映它的项目效果,也就是要了解信息的回报到底有多大。1996年,美国著名的标准化研究机构BenchmarkingPartners提出了一套ERP项目评价体系。在这套评价体系中,包括项目驱动因素、事务处理指标和关键成功因素等三个方面的评估内容。项目驱动因素:通过对不同行业的研究,现实的ERP项目主要有三种驱动因素。对于那些市场较成熟、产品变化相对稳定的行业,比如化工、半成品加工业等,驱动他们实施ERP的因素是:关注业务成本的降低。对于产品急剧变化、市场高速增长的行业,比如高新技术行业、电子行业等,这些项目关注的是:提高响应市场和技术的能力。对于综合性的集团型企业,他们关注的是:全面、高速和标准化的管理流程。通过对项目驱动因素的评估,实际上是为整个项目寻找到一个基点,和一个总体目标。事务处理指标:对于事务处理的评估,可以分为战略性收益和经济收益,战略性收益是从企业战略的角度来考虑项目的收益,比如业务处理的集成性、信息利用度、对客户的响应度和灵活度、成本和业务活动、以及对新的应用的基础架构等;经济性收益是用价值来评估项目引起的业务流程变化而产生的效益,它包括对财务管理、人员管理、IT成本、库存管理、订单管理和供应管理等。关键成功因素:根据ERP项目实施的过程,对关键成功因素的评估,是从项目管理、高层支持、培训、管理改革、合作伙伴管理和流程重组等方面进行的,在这里又对每个因素进行具体化的衡量,比如项目管理的衡量就包括有资源、团队、技能和管理,高层支持包含有目标、活动等参与度指标,培训则包含费用、内容和时间,管理改革包含有交流度、期望度、阻力和可见度等,合作伙伴管理包含有角色、价格和经验等,流程重组则包含费用和时间。ERP对企业来讲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任何一个不断发展的企业而言,现在不是讨论上不上的问题,而是应该讨论怎么上,如何尽快实现的问题。而对于产品的供应商和咨询服务的提供者而言,现在更为重要的是提供给使用者一个切实有效的方法,以帮助他们真正的从管理信息化中获得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