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和教师的孩子平等对待

黎盛梅 2019-11-06 14:47:00

推荐回答

“不懂得关爱学生的人,不配入教育的圣殿。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总会碰到这样的学生:倔强、不听话、不爱学习。其实他们的内心是很脆弱的,特别希望得到老师的热爱、关心、帮助和信任。许多事实表明,一个被教师所爱的学生,常常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这样,学生心中的很多症结就会打开,会主动拆掉隔阂高墙,沟通情感,变得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一、细心的观察,发现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很多学生的心理、想法并不直接暴露出来,这就需要教师细心、耐心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善于捕捉、发现、了解,善于分析和探究学生的深层心理动机,找出问题症结,抓住教育引导学生的最佳契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教师尊重学生,爱学生,不仅意味着最终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拥戴,提高教育的功效,也还意味着教师能虚心地向学生学习,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成长,共同进步。除了父母,教师是学生相处时间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教师在教育中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学生总是以老师做为模仿效法的对象,老师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都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加里宁有这样一段话:“教师每天仿佛都蹲在一面镜子前,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窥伺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他。因此,教师必须十分注意自身的修养,严格要求自己,把做人与育人统一起来,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良好榜样,以大方得体的仪表,稳重端庄的举止,亲切和蔼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语言,严谨持重的行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形成一种无声无形的教育动力,去感召学生,启迪学生,最终达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目的。二.关爱学生是对学生的成长寄予良好期待的态度和行为。它不同于一般的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而是高于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要关爱学生,就要求我:经常的把学生放在心上,体察他们的酸甜苦辣,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为人、处事等各方面的健康发展,同情学生的痛苦与不幸。当学生的身心、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能够挺身而出。当学生遇到困难或挫折时,能够给予及时的鼓励,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努力使他们成功。作为一名教师,我校教师谢玉玲老师坚持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待人,因材施教,平时注意全面了解学生动态,经常找他们谈心,交流思想,增进感情,如果有人因病缺课,她尽力争取时间给予补课,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对后进生,更是对他们循循善诱,做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用真诚去感化他们,因此得到了学生的信赖,他们把我当成知心朋友,有什么心事都跟她谈。记得有一次,她收到一位学生的一封信,信中诉说了他因学习成绩差经常被妈妈打骂的苦恼,要求老师给予帮助,谢老师及时找该生谈话,对症下药,指出他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同时发掘他的闪光点,并通过家访,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使该生慢慢克服了学习上的困难,经过努力,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家长面前找到了自信。一个真正关心爱护学生的老师不仅要有一颗慈母般的心,而且在对学生信任、期望中提出严格要求,热情帮助学生,对待学生。由于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还处于不稳定状态,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分段提出不同要求,严格要求学生完成预定目标。由于学生之间的年龄、生理、智力等诸方面的差别,提出的要求可因人而异,从多方面关心帮助他们,耐心细致地开导他们。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特别是差生的转变不是做一次两次工作就能见效的,而是要经过长期、反复、耐心的教育和开导,要善于发现后进生细微的进步,反复抓。把信任放在处理师生关系的首要位置,那么,对学生所起的激励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很难想象,一个失去关爱的孩子身心能正常地、健康地成长。学生在家庭中需要父母之爱,同样在学校里也需要教师之爱。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能得到老师的关注,因此,不论是对表现好的还是表现差的学生,教师都应以慈母般的爱心去关心他们的生活、身体和学习。最好从关心其家庭、身体、学习入手,让其首先感到一种被关爱的温暖,从而消除抵触心理,以愉悦的心情接受老师的教育。三.我们教师怎样才能做到对学生爱而不宠,把爱的甘露公平地洒向每个学生呢?我认为,关键是教师处理问题要公正,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公平的氛围,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集体舆论,培养奋发向上的班集体精神,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长处的机会,也能感到自己的不足。在平时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时,应该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切忌只把目光盯在几个尖子学生身上。也就是说,要让全体学生在付出一定的努力后,都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能看到自己跟别人的差距,这样学生就会在学会竞争的同时学会合作,进行相互的取长补短了。在对荣誉称号的评选上,也应切忌只由教师根据成绩或自己的喜好来定,而应该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评选;班队干部的确定,也不能由教师指定或任命。
黄盛权2019-11-06 15:02:24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可能不仅仅是中国吧,人与人本来就存在无论血缘关系的远近,眼缘啊,这个不是凭借任何体制或管理制度可以避免的,还有成绩好但是被雪藏了的那,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教给孩子好的世界观和心态,尽量淡然面对外界的给予,建设好自身的心理。
    齐敬甲2019-11-06 16:00:57
  • 这里家长确实是用心良苦,可很少有人能从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孩子的心理因素很复杂,有的孩子能接受别人的强制性的教育、自然也有孩子对抗这种强制性教育、还有麻木应付的等等,于是各种各样的、大家不愿意看到的教育现象就会出现了。
    赵香桂2019-11-06 15:54:56
  • 首先,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与家长建立联系,通过家访、家长会、联系手册、电话、通信、网络等多种形式,与家长互通情况,共同商讨、协调教育方法、步骤。其次,教师要树立服务意识,尊重家长,全面、客观地介绍孩子在校学习、生活的情况,热情、耐心地与家长进行沟通,要虚心地听取家长的批评和建议,经常向家长征求意见。再次,教师要及时地通报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的动态,特别是出现异常情况或突发事件时,要第一时间与家长沟通,及时分析原因,商讨对策,共同实施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最后,教师要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教师要放下“教育”的架子,经常向家长征求意见,虚心听取他们的批评和建议,找出和确立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以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这样,家长会觉得教师可亲可信,有利于维护教师的威信。
    齐新燕2019-11-06 15:06:05
  • 我们都知道,学生都不喜欢“偏心眼”的老师。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客观公平的对待每个学生。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许多许多老师对待学生表现出偏心、不平等的现象,不管学生感受如何,也不管对错,特别是对学困生,表现出不平等的心态。致使学生畏惧老师,对老师有意见,导致不爱学习,甚至故意扰乱教学秩序,和老师作对。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这一问题,在教育活动中一定要平等的对待每个学生,特别是在优秀学生和后进生之间,一定要一视同仁,决不能对学习好的学生高看一眼,对学习差的学生不理不睬,漠不关心,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是教育活动受到影响。首先要关心爱护每个学生,把爱奉献给每一个学生。要了解学生和信任学生。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一面。教师要了解和信任他们,了解他们的过去和现在,了解他们的成长的家庭环境和他们经常接触的人和事;了解学生的优点和缺点,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包括他们的苦恼和忧愁。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到公平。其次,要爱护每个学生,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一个好老师应主动与学生做知心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从心里充满对每个学生的爱。尽管有的学生可能会给教师带来很多的不愉快的事情,但教师对学生的爱要始终如一,去感化他们。第三,我们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和尊重、理解每个学生。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毛病,但我们教师决不能挖苦。训斥和打骂、体罚。对他们的学习成绩要客观公正地评价,不能以成绩的好坏去评价他们。不少教师认为只有学习好的学生才是人才,对他们总是高看一眼,平时的态度和评价也是较为积极的,而对那些学习不好的学生则打心眼里看不上,认为他们根本不是念书的材料,将来也不会有大出息,因此对他们的评价也是消极的。这是认识上的偏见。当前,从校内到校外、从教师到家长,一提到差生,似乎叫人担忧。社会上的人听说是差生,就摇头;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差生,心里面就有说不出的难过;班主任听说是差生,就不愿接受。对于我自己在这件事中,也因带了有色眼镜对待优生和差生,才导致引起学生的私语的;也影响了自己的教师形象。作为教育者既要培养尖端人才,又要面向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这才是正确的教育第四,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和学生在知识经验方面可能存在不平等,但教师不应以此自居,应切记教学相长。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情感、有思维、有独立的人格。教师的言谈举止都要为人师表、堪为表率,都要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对学生的尊重。学生不是一个模式制造出来的工业产品。尊重学生,就要承认和接受他们身心发展、认知规律的差异,不能强求一致。教学时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信息,供不同程度的学生选用,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成功的体验。总之,要客观公平的对待每个学生,需要我们教师改掉以成绩取人,要用同一个标准对待他们。不以自己的好恶、喜、怒、哀、乐牵制于学生。
    龚少菁2019-11-06 14:57:55

相关问答

许多家长和老师说,现在的孩子太娇气了,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啦。一个人只要参与社会生活,就会遇到各种压力、困难和挫折。对此,有的人坚强、乐观、勇敢地去战胜它;有的人就显得懦弱、悲观,处处逃避它。培养孩子形成遇忙不乱、遇惊不颤、宠辱不惊的心理品质,是保持健康心态的基础。心理承受能力是一个心理品质问题,反映一个人对待困难与挫折的理智程度,社会风险意识,对自我思想、情绪、行为的控制能力。因此,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应该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基础,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循序渐进地开展起来。一、尽可能地让孩子自己决定和处理自己的事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孩子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中。当他们真正面对学习、生活、交往中的一些困难或压力时,往往不知所措。他们什么事都依赖父母或老师,缺乏独立意识,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正是前面所提到的各种问题的根源所在。因此,作为父母和老师,应尽量地让孩子自己决定和处理自己的事。只要不是坏事,只要孩子能够做到,就让他们自己拿主意,自己去做。二、尽量少奉承孩子许多孩子是在充满奉承的环境中长大的。即使孩子做了一件他该做的事,周围的人也总是赞不绝口;孩子犯了错误,家长不敢说个“不”字,还怕“刺激”着孩子,千方百计地帮孩子寻找借口。这使得孩子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虚荣,常常因一些小事而大吵大闹。很难想象,这样的孩子能经得住人生道路上的困难与挫折。诚然,表扬、鼓励等都是极重要的教育措施,但不论什么样的措施,都应客观、公正。不奉承孩子,就是不单纯地去讨孩子的欢心,就是善于让孩子去承担他应该承担的义务,就是让孩子清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从小就正视自己遇到的每一个问题。三、及时地排解孩子的心理压力有时孩子会面对一些他自己无法承受的心理压力。如成绩不良,被他人威胁、侮辱、打骂,家庭的不幸等等。这时就特别需要教师和家长进行积极的排解和疏导。常用的方法是:l、跟孩子谈心,解开他们思想上的疙瘩。2.给孩子做出某些承诺,消除顾虑。3.帮助孩子分析原因,解决问题。4.鼓励孩子坚强、自信,化解心理压力。5.善意地关心孩子的事──不论与心理压力的成因有无直接关系,都会使孩子获得信任感。6.从事一些文体方面的活动,转移其注意力。四、盲目的地进行“心理操练”心理和生理一样,必须通过一定的锻炼活动来促进其健康。为培养孩子的承受能力,可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些“心理操练”。比如,可在体育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通过组织各种兴趣活动来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开展“生活自立能力比赛”等,使孩子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有时,在孩子取得成绩的时候可出点难题,在他们失败、失意的时候给予鼓励,教育孩子“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始终以平和自然的心态参与生活和竞争,能够经得起未来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
刚刚过去的寒假中,合肥市南门小学给全体学生布置了一项特殊的寒假作业——理财,即让学生对压岁钱用途作出规划。为什么布置这道寒假作业?南门小学校长费广海解释说:“经常听到家长叹气,说现在的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孩子们也常常抱怨爸妈总是不放心自己,批评他们不懂得珍惜。其实,孩子不是不善良、不懂事,而是他们缺乏对金钱的正确认识。作为教师,我们正在尽力补上这一课。早在2019年,该校就承接了国家级课题《小学生科学理财能力研究》。经过三年的跟踪调查分析,目前已基本结题。曾发生过有学生被不良商贩唆使赊账买玩具,结果‘负债累累’,被商贩追着要账的事。因为孩子小,对钱没什么概念,如果没有正确引导,就容易发生事故。如何指导孩子用好压岁钱,其实也是对成人智慧的一种考验。费广海说。与南门小学不谋而合的是,合肥市经开区南艳小学今年开学第一课就是《压岁钱理财:聊聊我们的压岁钱》。该校德育处主任黄娟告诉记者,今年学校对全校学生压岁钱情况进行了统计,全校21个班级近1100名学生,共收到压岁钱近120万元。黄娟说:“理财的话题,学校以前涉及得比较少,在刚过完年的新学期讲压岁钱,学生很感兴趣,希望可以培养他们理财的观念。理财意识从蒙童开启据了解,对中小学生进行理财教育在国外已经普及,但在国内尚不多见。合肥市2年级小学生梅朵一出生,父母就为她办好了金猪理财卡,专门用来存储每年收到的压岁钱,如今已经有好几万元了。梅朵妈妈说,很早以前看到商场里有孩子撒泼打赖要买玩具时,就萌发了教孩子理财的意识。妈妈告诉梅朵:“这些钱不是你的,你收到的是长辈对你的祝福,跟承载这种祝福的人民币数量无关。你只要感受到心意就行了,钱暂时由父母代管。为了培养孩子的财商,梅朵父母每年在她生日的当天取出600元钱给她,作为她一年的零花钱,可以用于购买父母不给买,但自己又非常想要的东西。当初这么考虑,是希望孩子万一有强烈的欲望能有个疏导,更是让她学会选择和取舍。梅朵的妈妈告诉记者。省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教育专家林林建议,孩子4岁起就可以接受理财教育启蒙。家长给压岁钱之前,要让孩子知道这些压岁钱是怎么来的。理财课堂在校内外开设据了解,在英国,1/3的儿童有银行账户;德国用理财童话为孩子们打开金钱之门;法国孩子在幼年即开启家庭理财课程;以色列重视对孩子智慧与责任的培养。怎样的理财教育,才能让当代中国孩子欣然接受呢?不少学校在引导合理使用压岁钱的基础上,做出了进一步的探索。如在数学课上指导孩子认识人民币,了解金钱价值的基本概念;阅读课上指导孩子阅读经典图书中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案例;品德课上指导孩子理解科学理财的目的;家长课上指导家长学习财商理论,分享家庭理财金点子。在一步步的教育训练中,随着年级的增高,孩子的理财意识渐强,从父母代管,变为父母陪伴理财。记者采访中发现,低年级理财渠道单一,基本上无理财或是传统储蓄;而越往高年级,理财的品种就越丰富。记者从南门小学6年级一个班级的统计表看到,该班同学在如何打理压岁钱上五花八门:通过支付宝理财的有10人、在银行存定期的17人、投资父母买股票的2人、购买保险的1人……甚至有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还购买了纸黄金、债券等理财产品。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站在现代公民教育的角度来看,理财教育对学生成长影响深远。应该鼓励学校创新性地拓宽渠道,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教育资源,积极引领学生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健康的消费观、科学的理财观、正确的价值观,懂得感恩、诚信、责任、勤俭。
――中西方教育的异同儿童观就是怎样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儿童观同教育观一样都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随着历史的发展而进步,但又保持着历史的沿袭性,因此,儿童观具有民族性。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儿童观在不断地变革与进步,而中国历史上的儿童观与西方有同也有异,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考察一下中、西方儿童观的发展历史,有助于理解现今中、西方儿童观的差异。基督网公元一世纪基督教出现认为儿童生来有罪,是谓“原罪说”,旧约圣经中说“鞭挞他,从地狱深渊中救出他的灵魂”,儿童以有罪之身,只能换来肉体与精神上的虐待。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人文主义者提倡以儿童“自然”的本性来看待儿童,把他视为自由的人,力求解放儿童。几百年来,这种观点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中国的儿童观的发展则可以从中国的象形文字中找到源头。童”和“僮”的本意,愿意为奴仆,即家庭奴隶或家用从僮仆,公元前10世纪出现,后又经儒家修订的中就早有“童仆”的说法,“童”后来泛指一切奴仆。在中国长达3000年的封建社会中,人们习惯于将儿童看作是宗法家长制的所有物和隶属品。这种观点一直持续到本世纪初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的发展让我们看到将儿童看作独立个体的历史,中国远远短于西方。封建的儿童观即使在现代仍有挥之不去的烙印,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我们。西方的儿童观是这样的:1要把孩子看成是一个个的个体,而不是一群体;2儿童的发展是具有整体性的:社会性、情感、身体、创造力、智力、道德等方面的发展;3童年是特殊的年龄阶段,而童年本身是人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幼儿不是微型的成年人,他是孩子,要尊重儿童的年龄阶段的特殊性。基督教那么,中国教师的儿童观如何呢?儿童首先是一个社会的人,他生来就是具有人的尊严和价值,不论什么种族和性别的作童都应具有一切基本的人权。对儿童来说,学习和发展更是他们不可剥夺的重要权利。成人社会就为他们提供一切有利于生存、发展、学习和受教育的权利。应该承认幼儿是一个社会的人,承认他们拥有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基本权利。其次,儿童是一个正在发展的个体。本文来自基督网儿童期不只是为成人期作准备,他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儿童不能只是为将来而活着,他们也为现在而生活,他们应当充分享受儿童期的生活,拥有快乐的童年。儿童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儿童虽然尚处于发展之中,他们在许多方面还不够成熟,但是仍应把他们看作是一名具有主体性的人。这种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他总是以一种主体的身份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各种活动中发展自己的。儿童是在他亲身参与的各种丰富的活动中不断构建他的精神世界的。与西方教师的儿童观相比,两者都承认儿童是一个正在发的个体,有他自己的发展规律,应当受到尊重。同时,儿童期不但是成人的准备期,更有他自己存在的价值,拥有快乐的童年是儿童的权利,也必须受到尊重。在尊重幼儿的发展、尊重幼儿的特殊性方面,中国和西方教师所持有的儿童观显然是一致的。copyright基督网但是,两者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而这种差异应上溯于各自的文化背景、历史和渊源和社会价值观上。中国的教师认为,幼儿首先是一个社会的人,拥有作为一个社会人的权利;而西方教师却认为,儿童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崇高个性的发展,这与前述儿童观的发展史是相吻合的。当西方的文艺复兴有的将儿童从宗教原罪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大谈尊重人性、尊重个性之时,中国正处于明朝这个压制民意、异常残暴的封建王朝统治时代。虽然现在我们的儿童观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正日益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但3000年封建残毒的影响力之大却仍然不可低估。相比较而言,我们的儿童观及由此衍生的教育观,包括在尊重幼儿的个性和幼儿的发展方面同西方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如果过分强调个性化,一味强调无条件地尊重个体及其发展,那么人作为社会成员的意义又将如何加以体现和阐释呢?因此,树立一个即尊重个性又不偏废人的社会性的儿童观应是我们今后的课题。再次中国教师承认儿童是一个发展中的个体,但儿童究竟是如何发展的,他们又具有哪些发展的特殊性呢?在这一点上西方教师的儿童观显然更为具体。她们指出了幼儿发展的整体性,也详细列出了其特殊性,如发展速率、好奇心等已经具有的能力和其他一些薄弱环节。中国的教师对这一点感触颇深,西方一般都能很好地把握幼儿的年龄特征,知道多大的孩子对应的发展阶段如何。例如在美术教育中,针对3岁的幼儿,西方教师就不主张3采用粉笔画和瓷砖画等形式。因为3岁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孩子们往往不愿意自己的作品被抹去和擦掉,而是希望保留自己的每一幅画作。这种现象在2岁幼儿身上是不太观察得到的,再大一点的幼儿5、6岁则对作品的保留与否开始有选择的倾向,他们愿意保留自己喜欢的作品。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西方教师的这种善于把握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能力,是与她们所受到的专业训练对发展心理学知识的掌握与了解和工作中的勤于观察密不可分的。中国的教师非常注重儿童的主体性,认为儿童是在亲身参与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这一思想源于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说。重视儿童的主体性是儿童观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使教师不仅尊重幼儿的个性,遵循幼儿发展的规律,同时更要注重幼儿的活动----一些成人看来非常简单的活动,正是幼儿探索客观世界并建构起主观世界的媒介。综上所述,正确的科学的儿童观应该包括以下内容:1儿童是人不是物儿童是人还是物?不是所有的人都清楚的。在学校教育中不把孩子当人看的现象并非少见。比如:把儿童看成容器。不管此时此刻儿童是否有积极性,一股脑儿地给儿童灌知识,以为只要灌,儿童就一定会象容器那样被动地接受;把儿童看成机器,以为教育儿童和开动机器一样简单。只要发出指令,儿童便会像按了摇控器的电视机那样亮起来;把儿童当作“出气筒”,鄙视侮辱、谩骂讽刺、殴打体罚……凡此种种,都是没有把儿童当人而是作为“物”的反映。不把儿童当作人看待,让儿童失去了做人的尊严,我们还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来么?基督网2儿童不是“自然的人”,而是“社会的人”。儿童生活在社会之中,必将成为“社会的一员”。有些教师压根没有想到十年、二十年后,儿童将离开学校独自闯荡社会这个不争的事实。一当儿童走上社会,就无法适应比学校复杂得多的社会生活,患上了“社会不适应症”。所谓儿童的社会化,就是要让儿童从小接触社会生活,了解和认识社会,从而逐步培养儿童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并为社会服务的各种能力。基督网社会是人与人组成的。学习做社会的人,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鼓励儿童从小与人交往,首先是与同年龄的小伙伴交往。遗憾的是,一部分教师对此有许多顾虑,担心儿童的玩伴毛病多,担心与玩伴之间发生纠纷,担心儿童玩花了心,玩野了神,玩得不想学习……相反,我们应当创造条件引导儿童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儿童更多地与人交往,甚至包括与成年人交往,并进行一些必要的指导,这也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自制与自主与中国强调个体服从群体的观念极为相反的是,西方注重个体的选择自由。在西方的幼儿园里,孩子们可以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随意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活动,西方的教师常鼓励孩子在一段不长的时间里从事多项活动,以期培养儿童的灵活性、创造性。相比较,中国的教师总是鼓励孩子在尽可能长的时间里专心于一件事,以期培养儿童的恒心、耐性。西方比较重视儿童自我意识的自然发展,多鼓励儿童自由且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中国人则比较强调自我意识的社会性发展,多引导儿童逐渐学会在某些场合掩饰和控制自己的情感。概括地说,在幼儿阶段,西方的成人力图使儿童发现自己的存在、自己的能力,中国的成人则力图使儿童发现社会的存在、社会的要求。西方的幼儿园是创造环境使儿童在此能真正作为孩子;中国的幼儿园则是创造环境使儿童学会怎样长大成人。两国在教育方式及儿童社会化途径方面的差异主要源自截然不同的儿童观,在西方的眼里,儿童是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自我实现是儿童自身的自然发展过程成人只需提供有利条件即可;在中国人的眼中,儿童是被动的、富有可塑性,儿童的发展是在成人的帮助下、经成人指导才能实现。各国的儿童经历着不同的社会化是因为各国的社会环境不同,西方是个充满选择机会的社会,人们必须从小学会了解自己的需要并据此进行各种选择,如此才有可能生存于社会。中国人的个人选择机会相对来说要少得多,尽管近几年来的改革使个体在择业方面有了较大的选择自由度,但从青少年期的学校生活和成人期的社会生活来看,人们主要还是生存在一个以群体为中心的社会里,所以中国人必须从小学会如何使自己的行为服从群体需要,否则将很难适应社会。参考文献:1、任代文主译校:《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2、美卡罗·斯费尔特、尼塔·鲍伯著:《现代美国幼儿教育学》,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0年版。copyright基督网3、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主编:《幼儿教育改革与研究----全国幼儿教育第四届学术研讨会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4、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编:《继续开来·共创辉煌----全国幼儿教育第五届学术研讨会文选》,北京师大出版社1995年版。5、杨汉麟等:《外国幼儿教育史》,广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6、霍力岩著:《学前比较教育学》,北京师大出版社1995年版7、湖南长沙《学前教育研究》,北京《学前教育》,浙江杭州《幼儿教育》,北京《课程教材教法》,北京《教育研究》,北京《比较教育研究》、《外国教育资料》等期刊有关内容基督教讲道。
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我个人认为应该从小就让孩子懂得钱是来之不易的。如:生活中的小事,洗手时,可告诉孩子要节约用水,因为每浪费一滴水,不仅是在浪费资源,也是在浪费爸爸妈妈辛苦工作挣来的钱。还有,家长在孩子面前不能有浪费的行为。如:我们每次外出就餐时,尽量不多点菜,因为菜吃不完也是一种浪费,并且吃剩下的饭菜一定要打包带回家。我们从这些细节着手,对孩子进行教育,使孩子逐渐明白钱是爸爸妈妈每天出去辛苦工作挣回来的。使用的时候需要大家一起来节约。这种形式的教育可以让孩子对钱产生初步的认识,特别是爸爸妈妈能够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可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培养他们节约的美德。对孩子的理财教育这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您还可以教孩子开空调时要去关门,但你不能指望孩子能明白,您是不想浪费电来支付多余的空调费用。财商的教育必须考虑到儿童的年龄和成熟程度,但也有一般准则,您可以遵循金钱的价值。让孩子知道理财的重要性,必须明确你希望孩子能明白的内容。零花钱什么时候开始以及和应该给多少?在适合孩子能学习如何去处理钱的年龄时候,开始发放零花钱。用钱来奖励或处罚。在用现金做为奖励的时候,应只用于小数目的范围之内。如何把钱给孩子?可以利用保管帐户和信托基金的方式转移给孩子的现金等等。
小猪在读小学的时候,非常羡慕那些经常光顾门口小卖店的VIP小学生。他们左手辣条,右手悠悠球,校服兜里还装着一沓游戏王卡片儿。这是小猪第一次对土豪有概念。当时班上就有这么个VIP,过年回来悠悠球买了不下20个,一天换一个玩,轰动全校。我问他。你怎么这么有钱啊,他说这些钱我不赶紧花了我爸妈发现就给我收了。现在的小朋友就不得了了,手机、电话手表、iPad等等,可要比当时的卡片儿悠悠球啥的贵多了。其实我相信,每个父母都不是真的计较孩子这些钱,而是担心孩子像我们班这位小卖店VIP一样,养成大手大脚乱花钱的坏习惯而已~与其以没收孩子“收入”的方式来培养节约意识,倒不如从小养成理财好习惯,培养责任感!1、善用奖励提倡节省可以引入年终奖励翻番的模式,来激励储蓄意识、节约意识。例如,到每年的12月31日,如果你的孩子一年攒下的零花钱还剩下500,那就支付孩子500元相同的金额作为奖励。一来可以抑制消费冲动,二来也激发了存钱动力。2、自己买单承担责任除了校园生活、家庭生活中必要的开销外,超出合理范围内的物质和娱乐消费都由孩子自己买单。例如,商场游戏厅的消费、电视点播的消费、手机游戏的消费、以及因忘带红领巾需再次购买的消费等等。3、定期福利超额自负每年确定几个时间点,在指定时间发放现金福利,可以用这笔钱购买自己想要的礼物。例如暑假。如果购买礼物之后还有剩余,可以自己保留,如果超出,则由孩子自理。4、了解理财提高财商学会理财,终生受益。可以让孩子在家庭活动中担任一些财务工作,引导孩子亲身观察、体验、认识金钱的作用,工作完成出色可以给予一部分作为奖励。还可以引导孩子了解一些基本的理财渠道,例如银行储蓄、儿童保险、互联网金融产品等,都是安全、可靠、正规的渠道。通过这些渠道,让家长代为投资,可以让孩子更好地明白“钱生钱”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