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学会自我约束

黄瑞环 2019-11-06 14:52:00

推荐回答

1.让孩子掌握控制自己行为的技能。也许有的孩子已经明白了自律的道理,知道要自我约束,知道该干什么事情,而什么事情又不能做,但是孩子毕竟还很小,有的时候还是不能很好的约束自己、控制自己,常常是事后后悔。在幼儿园,我们常常看到孩子之间的相互打闹。也许开始只是无意识的碰了一下或者是别的什么原因,但是他们却为此不依不饶。其实要说道理他们都懂,“小朋友是不能打人的,这是不礼貌的行为。别人不小心碰了你,不能还手------”可是尽管知道,这样的事情还是在发生,归根结底是孩子的控制力比较差。还有的孩子在学本领时,老是坐不住、听不进。而这时候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很重要。1、转移目标。及时转移孩子当前的注意力和所从事的事情,使他能从一件事情过渡到另一件事情上,这可能需要大人的帮助和正确引导。2、学会冷静。孩子由于年龄小,自控能力弱,因此必要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学会自我冷静下来,默默的数数、深呼吸几下都可以暂时缓解当时的情绪。也许这个方法一开始还不是很适用,但是如果是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坚持,相信会有一定的成效。3、同伴的介入。通过同伴的帮助和榜样来影响孩子的行为,使他知道该怎么做才会做得更好。4、提供训练活动。如做手工、剪纸、画画等需要集中注意力、静下心来才能完成的活动,同时提出时间、质量上的要求,长期坚持下去,使孩子逐渐形成自律的能力。四、延迟对孩子需要的满足和抵制欲望不要总在第一时间满足孩子的愿望,不要让孩子的欲望膨胀。如果孩子在商场里看到了一个自己中意的玩具,非常喜欢,提出让爸爸妈妈买给他,作为父母当时不一定马上答应他,而是可以适时的和孩子提出要求,这些要求可以是孩子需要改进的地方和需要学习的方面。等孩子通过一个阶段达到了以上的要求,再作为礼物送给孩子。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帮助孩子知道只有付出才有收获的道理,而且也让他们真正的学到了东西,改变了以往的不良习惯。同样,在幼儿园,孩子因为拿不到小红花或者漂亮的贴纸而闷闷不乐。这时候我们老师就针对孩子拿不到奖品的原因来提出要求:怎么会拿不到?什么地方自己做的不够?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薄弱之处,并帮助孩子共同改正。五、自我反省一个自律的人,是一个能够自我反省的人。老师和家长要从小开始培养该孩子反思的习惯。每到学期结束或者孩子过生日、孩子又长大一岁的时候,问问孩子,我们的学期快结束了,我们又长大了一岁,你觉得自己学到了什么本领?哪些地方自己进步了,哪些地方做得还不够好?在新的一年里你有什么打算?从小培养孩子学会自律不仅能够让孩子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有助于孩子更好的认识社会,从而投入到生活和学习中。2.学会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人之初是完全没有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这时候的孩子完全受冲动与欲望的影响,很难长时间做一件事情;进入幼儿园后,才逐步发展自律的能力,而这时候的家长和老师,就担当着重大的使命,去帮助和引导孩子。在家里,孩子喜欢吃巧克力,但是我们有的父母会把巧克力藏起来,尽量不让孩子发现,可是一旦孩子发现,就可能吃得没完没了。但是,假如我们换个方法,把十块巧克力一次给孩子,然后告诉孩子多吃巧克力的坏处,并和孩子商量好每天只吃两块,孩子答应了,就要求他按规定去做。开始时,孩子可能不能按规定去做或做得差一点,但是作为家长,一定要有耐心,不能训斥,鼓励他继续努力。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有所作为,那时,他就有了一定的自律。在幼儿园,孩子一入园,我们老师就会教孩子逐步学会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并引导孩子去遵守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项常规。当孩子还是懵懂的时候,老师的引导态度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我们要求孩子遵守行为规范,和同伴友好相处,是想帮助孩子形成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使他们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孩子只是浅显的接受,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的了解。作为老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与孩子共同的游戏中逐步帮助他发现问题、制订规则,并引导孩子真正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那样做会出现什么问题?在细小的活动中,通过孩子相互的比较,让他们不断得出结论,从而不断内化自己,要求自己,约束自己。3.灌输给孩子正确的价值文化自律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对价值的内化和技能的获得。价值内化就是个体赞同和认可社会规范、道德准则所赞同的价值观,并以此约束自己。家长和老师要有意识的和孩子多按各种规则如游戏规则、交通规则行事。从孩子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各种准则出发,告诉孩子要遵纪守法。在幼儿园,我们在玩游戏和组织各个活动之前,都会和孩子先说明游戏规则,并引导孩子能够遵守游戏规则。假如没了规则,游戏也无乐趣而言。同样的交通规则也是。在教孩子学习基本的交通规则时,我们可以尝试让孩子设想,如果行人和车辆都不遵守交通规则,那么会是什么局面?引导孩子学会去发现和了解,并逐步影响和带动周围的同伴共同遵守。
黎璐茜2019-11-06 14:58:18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家人教育,还有看一些有用的书,对孩子有帮助的书,这样子孩子可以从书中知道很多东西。
    黄白蓉2019-11-06 15:55:10
  • 让孩子学会自律的4大规范打扫房间、按时吃饭、按时睡觉、公共场合好好表现等,都是日常生活中父母希望孩子能够做到的家庭规范,看似简单,却总是出现问题,因为孩子们觉得这些事情琐碎又没有乐趣。针对这些问题,这一节将为父母提供一些有趣的方法,让孩子们能够积极主动并乐于去做这些事情。打扫房间的规矩要理智坚决,孩子才能遵守1.冷静,关上孩子的房门!几乎所有的父母都甘愿当孩子的仆人,他们一边发着各种牢骚,抱怨孩子把房间弄得一团糟,一边不停地收拾,一次又一次。你为什么不让孩子自行解决呢?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孩子的房间是否干净,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你又不住在里面,何必自寻烦恼?索性关上孩子的房门,眼不见心不烦。提出这样的方法,父母们肯定会感到惊讶。当然,置之不理的关门策略是有条件的。首先你要了解孩子的真实状况:孩子是天性懒散,还是因为能力不足?如果是天性懒散,你完全可以用这个方法。关上房门后,如果他们不听话,或是故意拖延,你就要采取一定的措施。2.每周清扫制度让孩子天天清扫、时时清扫或许有一定难度,我们不妨酌情处理,每周为孩子安排一次彻底的清扫活动,包括收拾杂物、把脏衣服放进洗衣机、把干净衣服整理好、收拾床铺、清洁地面等。将这个时间固定下来,孩子才能形成习惯。另外,要从一开始,就确立验收标准。在这一环节,孩子经常耍花招、耍赖和违反规定。清洁地面时马马虎虎,衣服收拾得不全,床铺没有整理好。如果一开始就确立好验收标准,父母坚持到底,孩子也就无话可说。3.不要洁癖指望孩子的房间天天整洁如新,那是不现实的,只会带来更大的麻烦,毕竟我们的目的不是要培养一个洁癖患者。最好的办法是把全部家务进行摊派,大人做好分内事,孩子承担相应责任。我们不必要求孩子尽善尽美,只要他们以良好的态度较好地完成了,就不要吝惜赞美之词,好好地鼓励赞扬他们吧!就餐规矩要人性有趣,孩子才乐于遵守吃饭时间对于很多父母来说也是一段非常有压力的时间。不管是食物的选择上,还是孩子的习惯上都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加上吃饭又为孩子创造了锻炼独立性的机会,他们更“为所欲为”了。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以及家庭成员愉快就餐,建立起一套吃饭规矩是非常有必要的。就餐的规矩包括每天定时开饭、鼓励良好的就餐行为、不偏食不挑食,还包括承担家务的责任,比如准备碗筷、端饭、清洁餐桌等。鼓励孩子良好的就餐行为,要避免争吵,多鼓励和表扬孩子,增加饮食的多样化和趣味性,吸引孩子的兴趣。另外一个让吃饭变得有意思的方法就是允许孩子在厨房和餐厅帮忙。不管是让孩子帮忙洗菜,摆置碗筷,召集大家吃饭,还是帮忙收拾餐桌,都有利于孩子更好地明白:自己是就餐这项规矩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关于吃饭问题,我们在以后还有专门的章节进行详细论述。睡觉规范要井然有序,孩子才乐于执行让孩子乖乖睡觉也不是那么轻松的一项工作。把孩子的睡觉时间设置成“规范”让孩子来遵守是一种温和的方法,这将有助于引导孩子度过“难过”的睡觉时间。父母一定要想好睡觉规范中有哪些组成部分,比如洗漱等睡前准备、睡前故事酝酿等工作、入睡阶段等等。计划好完成这些任务所需的时间,制定计划。进行过程中,应该注意每次只给孩子一两个简单的指令,不要一次说一堆事情让孩子上床前全部准备好。另外,再完美的计划,只有全家参与其中才能给孩子鼓励,让孩子在某些活动中拥有发言权,让规范有趣好玩,孩子才会以最大的热情来遵守规范。尽量避免让孩子独立行动,或是其他事情打扰你和孩子的计划,如果有紧急情况也要尽可能让大家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关于睡觉规范,我们在后面有专门的章节进行详细论述。亲子出行规则要温馨贴心,事情才更顺利你在与孩子外出前做好准备工作,你们的出行才能尽可能不偏离轨道。首先,一定要和孩子谈这次外出的任务和计划。即使只是去买几件小东西也要告诉孩子你需要去的地方和需要买的东西。购买东西时可以给孩子分配一些任务,让孩子帮助自己完成;外出做客时,可以跟他做一些遵守规矩有奖励的约定。其次,出行前一定要带好与孩子相关的一些必要物资,如玩具、书、孩子专用水杯、爱吃的零食,根据路途的长短进行选择整理。齐全的装备能让你在小家伙发脾气时有方法可用。再次,外出中一定要注意孩子疲倦的迹象。孩子一旦累了,觉得疲倦了,遵守指令的能力也会随之减弱。要是你觉得孩子累了,就应该相应调整行程或进行休息。最后,给孩子一定主动权,把孩子当成你外出的“旅伴”而不是“被照顾者”“麻烦制造机”,会让孩子更高兴。你可以和他讨论在商场看到的东西,问他一些问题,路上看到有趣的东西提醒他看,孩子说话时,你也要注意聆听,用对待成年人伙伴的态度对待他。增加交流,你们的外出就会变得轻松而美好。
    龚尚芝2019-11-06 15:06:25
  • 如何帮助孩子进行自我控制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目的不是让孩子一味听家长的指令,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自我规范,在任何场合都能自觉地控制行为,遵守规则。家长的作用极其关键:家长自己的行为方式直接给孩子提供效仿的模式;家长的育儿风格对孩子自我规范的影响持续一生;家长的管束策略影响孩子能否及早树立自我约束的意识和愉快地学会自我规范的有效方法。1家长的榜样家长自身的行为方式对孩子的榜样作用至关重要。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坚持原则、注重自我约束,并体现在行动上,就会对孩子学会内化规则起到强有力的模范作用。家长的行为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如果家长喜怒无常、做事随心所欲,不考虑后果,孩子就会学到同样的行为风格。孩子的所见所闻影响他们的道德水平的提高。当孩子看见家长或同伴违反了规定却没有受到惩罚,孩子就容易放纵自己的行为,缺少规则意识。2家长的育儿风格孩子缺乏自控多半不是孩子的错,虽然有些孩子的天性活跃好动、好奇心强,容易受诱惑,但家长的教育方式构筑的成长氛围才真正影响孩子的自我控制力的养成。有研究发现缺乏自我控制的成年人,大多来自于父母不能提供自控典范的放任型家庭。尤其在青少年初期,如果父母不能将自己的感受和利益放在一边,不能理智地用一贯的原则和纪律约束孩子,只在自己极为愤怒时对孩子加以管束,被父母的暴怒吓坏的孩子根本不可能学到如何有效控制冲动。而控制过度的成年人往往来自于权威型父母主宰的家庭。这样的家庭里,父母对孩子要求很高而且喜欢运用引起孩子负罪感的方法来惩罚孩子,孩子容易变得怯懦、内向、压抑和自卑。而权威型家长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并帮助孩子成就自我约束,对孩子的行为奖惩有度,就容易造就责任心强、能够自我控制并具有成熟的道德感的孩子。3家长的管束策略如果家长专制、刻板,孩子就容易学会自我惩罚并缺乏自信。当家长用负罪感或收回对孩子的爱来惩罚孩子,孩子会变得恪守信条,不知变通。当家长使用严厉的,令人琢磨不定的方式惩罚孩子,并不作任何解释,孩子最不容易形成自我规范的意识。如果家长用温和委婉的方式引导孩子,孩子在道德方面就会更成熟。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对规则的语言表述很关键。向孩子讲清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为什么,如何转换角色,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等,这样能很好地促进孩子理解规则的意义,体验服从规则的益处和快乐。家长的管束策略必须适应孩子的年龄阶段和性格特点,如果家长的期望和要求超出了孩子所能达到的自我控制的限;如果家长的引导措施不能为孩子接受,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家长应该反省和调整自己的态度和方式,对于容易“出格”的孩子尤其需要如此。对他们的管教可能需要超乎寻常的耐心和创造性,但我们不能只接受那些一点就通、懂事听话的孩子。10岁的小跃的外号叫“猴精”,他被父母和老师认为是不可救药的孩子。他在课堂上捣乱,老师什么办法都用尽了。最后只好叫他爸爸坐在他旁边陪他上课。在家,妈妈怕他出去闯祸,有时把他锁在房间里,他轻轻一翻就从气窗逃了出去。爸爸的痛打也已是家常便饭,不起作用了。当他在接受心理咨询专家的辅导时,却渐渐透露出他内心的孤独和自卑。他说:“老师讨厌我,同学笑话我,爸爸妈妈打骂我。我从来就没做对过一件事。小跃的妈妈说,儿子老缠着他,一天要给她打好几个电话,有时老远地走路到她上班的地方找她。他有时哭着问妈妈:“你为什么无缘无故打我?”他把母亲视为避难所,可惜母亲并不理解孩子的彷徨。没有人知道或尝试了解孩子内心的委屈。他看上去无法无天,实际上是个惶惑不安,渴求帮助的孩子。任何管束策略都需要建立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家长在采取措施强化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时,需要先弄清楚:孩子为什么不能控制自己?他想通过这样的行为得到什么?我如何才能帮助他?只有通过沟通,建立了与孩子之间相互尊重和信任的感情纽带,管束策略才可能行之有效。自我控制的培养需要从小开始,让孩子学会等待是第一步。延迟满足delayedgratification延迟满足,就是孩子能够等待,推迟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的时间。比如,孩子选择把糖留到明天吃。别小看这样的选择,即便你告诉他今天少吃一块糖,明天可以吃两块,孩子也需要一番思想斗争才能下决心放弃立刻可以得到的满足。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这是一项艰巨的精神考验,是冲动与克制、放纵欲望与自我控制之间的冲突的缩影。孩子如何选择折射出他的性格特征、自我规范的能力、道德发展水平,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预示孩子未来的走向。曾有研究表明,那些四五岁时能接受延迟满足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在情感表达、社交技能、人格特征上与那些无法抵御即时满足的孩子的差异明显。前者往往自信、头脑清晰、善于把握大局、能较好地应付生活中的挫折、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而后者则约有1/3的人缺乏这些优良品质,比较羞怯、遇到挫折时自我否定、嫉妒心强、脾气暴躁,不会“做人”,并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可见,能够做到延迟满足的孩子容易长成睿智、成熟的青年,而迫不及待享受现在的孩子,则容易成为冲动、不顾大局、缺乏远见的人。可是生活中许多家长对孩子有求必应,而且总是尽可能快地满足孩子。孩子深更半夜要吃鸡腿,妈妈立刻打发爸爸去肯德基买。孩子说要出去玩,父母没等吃完饭就出了门。这样的溺爱,容易惯出孩子的骄横性格,还使孩子失去了锻炼克制冲动、约束行为的机会,容易经不起诱惑。实际上,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以牺牲暂时的快乐为代价的。比如,要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放弃一些娱乐,抓紧时间学习。延迟满足对一个人获得远见、学会自律、明确目标、取得成功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因此,培养延迟满足的能力十分重要。培养延迟满足的能力,家长除了有时故意不立刻答应孩子的要求,给孩子提供磨练的机会以外,还应该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孩子做到延迟满足。a.加大延迟满足的力度。延迟后的满足越有吸引力,越能促使孩子放弃目前的满足,并坚持到规定时刻。比如,你对孩子说“今天不看电视,明天可以到游乐场去玩”要比你说“今天不看电视,明天可以吃个冰激凌”要诱人得多。孩子更愿意,也更能够克制现在看电视的欲望。但随着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逐步增强,家长也要逐渐降低延迟满足给予物的价值,代之以更多的社会性奖励,以免孩子产生对物质奖励的依赖。b.让孩子明白延迟满足的好处。孩子明白了延迟满足的好处后,就容易说服自己克制冲动。对于年幼的孩子或特别任性的孩子,讲道理的方式可能行不通,家长需要耐心地反复地给孩子强化“等一等更好”的概念。但孩子不喜欢家长的唠叨,家长可注意抓住生活中的一些恰当时机,给孩子制造一些悬念,让孩子发现等待会有惊喜。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参观或参与一些物品的加工流程,让孩子理解美好事物的产生需要一个过程。4岁的小爱有些任性,平时要求得不到立刻满足时,会大哭大闹。妈妈有一次带她去买蛋糕,特意请师傅现做一个与众不同的小房子蛋糕。小爱在操作台前看面包师一点一点给蛋糕做花,等了半小时后终于拿到了一只漂亮的小房子蛋糕。妈妈说:“你看,如果我们不等的话,只能买一只平常的蛋糕。等了一小会儿,就有一只小房子了,多好啊。妈妈还给小爱买了一棵菊花,小爱每天给花浇水总要问:“怎么花还不开呢?”妈妈就说:“耐心等一等,过几天就开了。过了几天,菊花真的开了,小爱特别高兴。妈妈又提示她:“你看,等一等花自己就开了吧。渐渐的,妈妈再要求小爱“等一等”时,她就不像以前那样不依不饶了。c.利用小伙伴的影响。孩子在群体中更倾向于选择延迟满足。因此,让孩子知道他的朋友作出了延迟满足的选择,可以有效地帮助孩子作出同样的决策。午饭刚过,3岁的西西就要喝饮料,妈妈不让,就说:“如果你现在不喝饮料,午睡后可以吃一个冰激凌。西西开始不干,但当他看见6岁的姐姐同意现在不喝饮料以后,也改变了主意。d.让孩子掌握抵御诱惑的策略。教孩子一些抵御诱惑的方法,如,通过唱歌、做游戏来转移注意力、自我劝说、想像得到满足后的兴奋和自豪、反复告诉自己“我的选择是正确的,不要改变”来自我强化等。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的起步是让孩子认识到延迟满足比即时满足更“合算”,比如、,告诉孩子:如果你吃饭前不吃巧克力,吃饭后可以得到两块巧克力。但最终是要让孩子学会自觉地控制冲动,形成习惯,并以此自豪,而不是学会为了获得某种物质利益的权宜之计。关于无理取闹任性是孩子失去自我控制的最常见的表现,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有任性的时候。孩子在要求得不到满足时,都有失望、沮丧或不满的感受。有些时候,孩子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仅仅是哼哼唧唧几声,或让父母轻轻抚慰一下就平静下来。可有时,孩子会闹得天翻地覆,甚至歇斯底里,他们发脾气时的巨大能量会超乎你的想像。2岁左右的学步儿阶段是任性发作相对频繁的时期,这与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育的阶段性特点有关,但家长的教养方式得当可以有效减少孩子的任性发作的次数。有研究表明:如果家长使用转移注意力、讲道理、忽略孩子的发作和批评的方式,孩子的任性行为明显减少。但如果家长采用满足孩子的要求、哄骗、安慰和威胁的方式对付孩子的任性,孩子不仅任性发作的次数不会减少,而且愤怒的情绪还会持续更久。实际上,孩子的无理取闹往往是有理由的,可这些理由有时被大人认为不正当,或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孩子的感受和大人不一样,他们的生理、心理的自我调节能力还很有限。能有效纠正孩子的任性行为的家长有一些共同的经验:a.重在预防。孩子,尤其幼小的孩子任性发作与他们的生理状态密切相关。当孩子饿了、乏了、生病了的时候,最容易一触即发,稍有不如意就会大哭大闹。家长应该注意孩子的生理需要节奏,建立合理的作息规律,使孩子的生理需要及时得到满足。当孩子适应了一种有秩序的生活.对于下面要干什么有明确的预期,会减少许多因活动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兴奋和不安,同时也减少了自己的愿望和家长的要求相冲突的情况。家长也因为孩子生活的有规律,可以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减少忙乱和烦躁。但孩子的作息时间的遵守不能像火车时刻表一样严格,要根据孩子当天的情况灵活的把握。当孩子出现烦躁不安的表现,家长首先需要考虑孩子是否缺少了睡眠、前一时间段是否玩得过量了或是身体不舒服了,然后及时采取措施满足孩子的需要。中午11点,2岁的俊俊显得有些烦躁,连他最喜欢的玩具都没有心思玩,还闹着要妈妈抱。妈妈想起今天早晨俊俊起得比平时早,可能他是犯困了。果然,她发现俊俊老是揉眼睛。妈妈正在做饭,但她立刻放下手中的活,抱起俊俊,一边逗他玩,改善他的情绪,一边拿出给孩子准备好的饭菜,马上让孩子吃饭。孩子吃好饭,12点不到就安静地睡觉了,比平时早了差不多40分钟。晚饭吃过不久,立立就开始不耐烦,皱着小脸,哼哼唧唧地跟在妈妈屁股后面。妈妈正忙着做家务,就拿出许多玩具,打发孩子去跟爸爸玩。爸爸说:“立立好像要睡觉了。怎么会,她平时9点钟上床还在磨磨蹭蹭不肯睡呢。又过了一会儿,立立开始哭闹,妈妈发现孩子真的眼睛都睁不开了,就赶紧喊孩子的爸爸:“快烧热水给孩子洗澡。等到准备好洗澡水,孩子怎么也不肯下水,挺着肚子,绷直双腿,大哭大叫,满头大汗。爸爸妈妈哄都哄不住。好不容易孩子哭累了才睡。有时孩子会否认自己犯困,许多孩子在眼睛发红,倦意满面的时候仍固执地声称不睡觉。这时候,家长如果坚持把孩子送上床,可能会引发抗议和哭闹。家长可以找个过渡的台阶,让孩子做好上床的准备。5岁的木木玩的时候已经很不耐烦,脾气开始发“毛”了,妈妈知道他困了。就问他:“木木,妈妈陪你去睡觉吧。不,我不睡觉。木木坚决地说。那你坐到妈妈旁边,我给你讲个故事吧。这可是木木最喜欢的节目之一,木木立刻靠近妈妈身边。等到一则故事讲完,木木已经很迷糊了,再也不反抗睡觉的提议了。b.设置明确、公平的规则。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是逐渐发展的,不要指望孩子一下子能理解你讲的道理。对孩子的期望要合理。如果家长提出超出孩子能力的要求,孩子做不到,反而更容易发脾气。幼小的孩子需要家长事前给予明确的指令,在要求他转换活动之前给予预告和准备的时间。不要根据家长自己的需要,下达命令,要求孩子立即服从。3岁的嘟嘟正在玩得起劲,妈妈说:“睡觉了!”嘟嘟不理,妈妈过来,夺走了他手上的玩具,把他往卧室拉。嘟嘟赖在地上大哭。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后来嘟嘟妈妈改变了策略,睡觉前她就学着广播员的腔调预报:“嘟嘟,还有10分钟就睡觉了,请做好准备。闹钟铃声一响,我们就收拾玩具上床。嘟嘟愉快地答应:“好的。闹钟一响,妈妈和孩子一起收拾了玩具,嘟嘟就自觉地进卧室了。虽然偶尔,嘟嘟还会要点儿赖皮,但总的来说,母子俩睡觉前的斗争少多了。c.保持奖惩的一致性和一贯性。对孩子已经发作的任性行为,最有效的方法是忽略和暂时隔离。无论采用什么方式,最重要的是所有家长对每一次任性发作的态度和措施要一致。让孩子清楚地明白用任性来胁迫家长是达不到目的的。坚持多次以后孩子的任性会得到有效控制。控制孩子的任性,不仅是为了给父母减少很多烦恼,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至于被毫无羁绊的情感压倒和伤害。所以家长不要因为孩子一时的愤怒、不满或抗议而感到内疚,你所做的是对孩子将来的快乐有益的事。研究表明,孩子对家长的忽略或暂时隔离等积极管束策略的情绪反应很少延续到事后,也不会对家长产生憎恨,只有不恰当的专制的惩罚才会给孩子造成心灵的伤害。两岁半的凯恩因为妈妈不让在开饭前几分钟去骑小车而大发雷霆,妈妈关上了通向院子的门,他就用头撞门。妈妈把凯恩紧紧抱住,坐在椅子上,一边说:“妈妈不能让你伤害自己。凯恩还拼命挣扎,但妈妈咬着牙,用手箍住他不放。凯恩终于平息下来,乖乖地跟妈妈去吃饭。
    齐文生2019-11-06 15:02:45

相关问答

现实生活总是丰富多彩的,而教育是未来生活的准备。一个人,只有当他具备了一定的爱好和特长的时候,他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他才能生活得更有意义。所以,家庭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孩子的爱好和特长。 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中,美的事物和现象渗透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样,丑的事物和现象也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做家长的责任还在于,引导孩子发现美、选择美、追求美,使孩子对美好的东西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再加以培养,使孩子的兴趣保持稳定持久,发展成为一种爱好,再经过努力,最终使孩子形成一定的特长。 那么,做家长的应当怎样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呢? 1、平时注意观察孩子的活动,发现其兴趣和天赋,善加引导孩子刚刚接触世界,对世上一切都感到非常新奇,他们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爱美欲。由于个体的差异性,不同的孩子对事物的兴趣千差万别,如有的孩子喜欢音乐,小小年纪,对音符有近乎完美的感受,能准确地唱出每个音符;有的孩子爱好美术,不管在什么环境,他们都能随意地画起来,衣服、纸张、地面、墙壁都是他们的画纸;有的孩子记忆力强,对读过的书,看过的画过目不忘;有的孩子对各种昆虫和各种小动物有着特殊的感情,有时会为了死去一只小猫而几餐吃不下饭,等等。凡此种种,都是孩子最初表现出来的对某一种事物的兴趣或在某一方面的天赋,做父母的不能熟视无睹或等闲视之,更不能横加指责、盲目否定,而应该细心观察,发现他们的兴趣和天赋,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使孩子的兴趣沿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世界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高斯小时候是一个非常调皮、淘气的孩子,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老师发现了这位数学天才。那天,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4+…+50=?不到5分钟,高斯就举手说出了问题的答案,他表现出杰出的数学才能。从此,教师专门为高斯制定了培养计划,终于使他走上成功之路。试想,如果当时老师对一贯调皮、淘气的高斯置之不理,另眼相看,其结果会怎么样呢?高斯又怎么会有以后的辉煌呢?2、经常与孩子交流思想感情,尊重其兴趣、爱好孩子对于“万花筒”式的大千世界,是以自己美妙、奇异的幻想去感受的,与它们同欢共乐,并由此对世上万物发生浓厚的兴趣。如有的孩子对刚买的新衣、新鞋总是非常喜欢,不厌其烦地穿了脱,脱了穿,摸摸这,摸摸那;也有的孩子为了得到自己喜欢的玩具,如变形金刚、飞机模型等,宁愿放弃好吃的东西。有一位男孩特别喜欢橡皮泥,他的房间里、桌子上、床头堆满了各式各样用橡皮泥捏的小动物。妈妈嫌他把屋子弄脏、弄乱了,于是在帮他收拾屋子时,把橡皮泥玩具全部扔了,结果使小男孩大哭一场,几顿饭都没吃。这说明做父母的不能仅凭自己的爱好,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对孩子横加干涉,而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经常抽时间陪他们一起游戏、活动,与他们交流感情,走进孩子们的游戏王国,去发现他们的才能和兴趣,并加以正确引导。否则,只会适得其反,欲速不达,扼杀孩子的个性。社会上不是曾发生过为了拒学钢琴,孩子自残双手的悲剧吗?这说明孩子的兴趣发展受到胁迫阻碍时,就会产生过重的心理压力,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我们做家长的应引以为戒。 3、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孩子从产生某种兴趣,到形成爱好,到发展成一定的特长,应该说是有一个过程的,我们家长不能急于求成,而必须注意在生活中逐渐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1应营造氛围,激发动机。文学巨匠鲁迅曾说:“读书人家的孩子熟悉笔墨,木匠的孩子会玩斧凿,兵家儿早识刀枪。鲁迅先生自己小时候生活的家庭环境,就有一种很好的文学氛围,他从小熟读李白、白居易、陆游等人的诗歌以及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等,为他后来走上文学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果想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那么父母就应该常带孩子逛书店、买书,并经常在家里读书看报,向孩子讲述书中有意思的故事、娱乐性的内容或科普知识等。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孩子自然就会产生对报刊、书籍的兴趣,从而把家长的愿望变成孩子自觉的行动。记得有人曾说,属于孩子自觉想干的事情,其能力就能轻易地、牢固地为孩子所获得。如果你想培养孩子对拉琴或弹琴的兴趣,除了营造一种家庭的艺术氛围,使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外,还应把重点放在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上。铃木是日本著名的小提琴教育家,为了培养孩子学琴的兴趣,他十分注意激发孩子学琴的动机。他先让孩子一边玩,一边看别的孩子练琴,当孩子看到别人都有琴,而自己什么也没有时,就产生了一种想要得到琴的愿望,尽管如此,铃木先生并不急于满足孩子的愿望,而是给他一把不出声的琴,让其练习拉琴姿式、指法等。过一段时间后,孩子拉琴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这时,铃木先生才满足其愿望。所以,营造氛围、激发动机是培养孩子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准备阶段,做家长的不可忽视。2家长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由于各种原因,有些父母错过了学习的机会,有的是“科盲”,有的是“音乐盲”,有的是“美术盲”等等。他们不愿孩子也像自己一样缺乏艺术修养,因此,往往自己省吃俭用为孩子买来各种绘画书籍,买来各种乐器,请来家庭教师,千方百计地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这固然是必要的,但是家长自身的修养对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也有着重要影响。如果家长的文化素质偏低,艺术修养欠缺,就很难给孩子带来美的启迪和艺术熏陶。试想,如果家长自己不读书,不看报,不去剧院,不喜欢美术展览,不爱听音乐,怎么能要求自己的孩子获得艺术细胞,对此产生兴趣,并且爱好它呢?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家长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都将化成涓涓细流,一点一滴渗入孩子的心灵,成为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催化剂。 3要善于对孩子进行表扬和鼓励。无论孩子表现得多么笨拙,无论他把事情做得多么糟糕,做家长的都不要求全责备,而应该细心引导,从心理上给予孩子关心和鼓励,保护和激发孩子的兴趣。如孩子在房间画画,将地面弄得很脏时,家长千万不要大发雷霆,也不要因为孩子画得达不到要求而漠不关心,甚至加以制止。而应时时关心、询问,给予肯定性评价,加以鼓励。还应为孩子提供必要的绘画环境和绘画工具,最好抽时间参与孩子的绘画,一起欣赏孩子的绘画作品,甚至可以用孩子的画装饰、布置房间。这样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激励他把画画得更好。久而久之,绘画就会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当一名画家将成为他的梦想。总之,培养孩子兴趣、爱好和特长的方式、方法很多,不能一概而论,每位家长应根据自身不同的条件和孩子的不同表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家庭美育是一门学问,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发展其个性特长是家庭美育的核心和重点内容,作为家长,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来丰富自己,努力当好孩子的启蒙老师。
方法一:投其所好——喜欢就是动力!笔者认识一位学者朋友,家里可称之为“书海”了,好几面墙的书。但她居然告诉我,她4岁的女儿不爱看书!登门拜访时发现,在她家的茫茫书海之中,竟然没有一朵“浪花”是属于孩子的。她为孩子购置了一大堆的识字卡片和儿童唐诗绘本;由于工作繁忙,所以也无暇为孩子讲故事,只是请家里的保姆为她代劳……这样的环境,虽一看便知是书香门第,但对于孩子来说,绝非良好的阅读环境。为宝宝选择书籍和绘本,一定要投其所好,甚至可以挑选孩子所喜闻乐见的经典故事,如《西游记》、《那咤闹海》等。只有孩子们熟悉和喜爱的故事,才能激发孩子听、读、看的意愿,主动,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宝宝都有一个心理特点:对于自己喜欢和熟悉的东西,都非常喜欢重复,听故事、讲故事也是一样。但只要孩子愿意,父母就应该满足他的要求,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地讲。有时父母可以当宝宝的听众,但当宝宝在为你讲故事时,无论是多么老的陈年故事,你都要好像是第一次听那样带着新鲜感,你甚至可以一边听、一边好奇地发问。例如孩子在讲《小马过河》时,爸妈在听到小松鼠被淹死时,故意高声附和:“不能过河,危险!”;在听到老牛说水浅,很容易过河时,爸妈也可以借机提问:“为什么小松鼠淹死了,而老牛却没事?”这时,也许宝宝会很得意地告诉你:“这都不懂,因为小松鼠个子小,老牛个子大啊!”。这样的小互动不仅激发了孩子的兴趣,更能让孩子在阅读中找到成就感。父母在听故事时,如果能经常这样提问,用不了多久,您的宝宝就会爱上阅读了。秦文君的话:幼儿期的宝宝最喜欢一遍又一遍地讲述同一个故事或看同一本书。这表明孩子对书籍有着真诚的爱恋,爸爸妈妈们可要认真对待这个现象哦!·如果您的宝宝是个性格内向、羞怯的孩子,让他为您讲故事,是很好的锻炼手法。您在听故事过程中的任何一个反馈,对他来说都是一种鼓励。在为宝宝选择图书时,一定要选择故事情节简单、画面清晰、重点突出的书籍。方法二:活泼阅读——有趣才有兴趣!有人说,世界上最漂亮的美女只有在书中才能找到。的确,文字给人以无限的想像空间,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会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的画面,甚至还会在阅读之中进入角色、感同身受。文字的神奇魅力也赋予亲子阅读更多的趣味性,你可以好好利用书本,和宝宝一起玩出很多花样哦!虽然每个孩子都有个性上的差异,有的爱表现,有的就比较害羞。但家庭环境中的故事表演,可以让孩子在松弛的状态下体验表演的乐趣,并且爸爸妈妈的参与表演也会大大提高孩子的参与积极性,是“活泼阅读”的首选形式。在表演故事之前,爸爸妈妈可以用一本图文并茂的大故事书来吸引孩子,父母声情并茂的朗读是激发孩子表现欲的第一步。孩子们都是善于模仿的小天才,因此父母在表演时,语速要慢,表情要丰富,便于孩子受到故事的气氛感染而进入状态,并且进行自主性地模仿。一旦孩子表示出参与欲望,父母就可以积极地鼓励他加入表演,无论孩子的认知水平、语言表达水平和表现能力如何,父母都应让他担当主角,进而使他爱上表演、爱上阅读。秦文君的话:在我女儿小时候,我们经常会全家三口一同玩表演游戏,在表演的过程中,孩子会不断地对故事本身进行新的理解。例如我给她讲的故事中,有一个情节是“大灰狼终于掉到水里淹死了!”,第一次女儿表演到结尾时哭了,她觉得大灰狼很可怜,为什么大家都讨厌他呢?而几次表演之后,她才真正理解了故事中惩恶扬善的道理。由于幼儿识字不多,他对图书的喜爱程度深受成人的影响,因此父母在给宝宝读书表演时,一定要全神贯注、声情并茂、自然轻松地读,这样宝宝才会受到感染。方法三:分享感受——阅读、体验双满分!采用这种方法还需要有一定的策略,才能引发孩子的兴趣。在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都需采用不同的方法。阅读前,爸爸妈妈可以先摆摆“噱头”,激发孩子听故事的好奇心:“今天,妈妈要给你讲个非常好听的故事哦!故事里有一只非常可爱的小白兔,它要跟宝宝做朋友呢!”阅读中,父母与宝宝共同阅读,一边阅读一边交流各自的感受。例如:“妈妈最讨厌大灰狼了,宝宝呢?”也可以让宝宝猜猜,故事书的后一页即将发生什么事了,等宝宝多想几个假设之后,把书翻过一面,看看猜对了没有,再继续往下讲。有时,爸爸妈妈也可以跟宝宝交流截然相反的意见,激起宝宝的好胜心,与此同时,宝宝听故事、看书的兴趣也会大大增加。阅读后,父母可以留个结尾或将故事的结尾作为新故事的延伸,和宝宝一同续编故事。例如:在讲完《小红帽》时,父母将结尾当作故事的开头:“小红帽和外婆被猎人救出后,在外婆家美美的玩了一晚上,第二天,小红帽提着篮子回自己家了。路上,当她穿过那片树林时,突然发现有一只狼宝宝正坐在路边大哭,小红帽上前去问:‘狼宝宝,你为什么哭啊?’狼宝宝答:‘妈妈不见了,呜……’”根据这样一个新开始,父母可用问题引发宝宝的想像:“哎呀,狼宝宝的妈妈不见了,她上哪儿去了呢?这可怎么办呢?”在此,父母要注意到孩子的年龄阶段和语言智能的发展水平,如孩子较小,语言描述上有一定困难,父母则应该协助孩子将故事讲下去,不要用一连串的问题吓坏了孩子。秦文君的话:爸爸妈妈可以把让孩子续编故事当作一次教育中的“放手成长”,或许孩子不能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把故事续编得很合情合理,但这并不代表孩子没有想像力。有时,他们只是不善于表达罢了。只有父母真正地放手让孩子去想像,并用温和、积极的语言进行诱导,才能使孩子真正获得语言智能提升的契机。要选择操作性强的、简单易懂的、有趣味的书,父母边读书边按照书中的情节去诱导后面将要发生什么事。此方法也可发展孩子的想像力,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方法四:手指点读——读到重点上!比起以上3种方法来看,“手指点读”似乎相对来说比较刻板,它需要孩子和父母更大的耐心和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手指点读其实对于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助益,但它的前提是让孩子拥有一个每日固定的故事时间。每天按时给孩子阅读,就好像吃饭、睡觉那样,会让孩子渐渐养成阅读的习惯,并产生快乐的期待情绪。每天临睡前的15分钟就是很好的阅读时间,因为此时孩子的情绪已比较稳定,注意力也较为集中,笔者的经验是,常常一个故事还没讲完,身为妈咪的我已经昏昏欲睡,而宝宝却在身边睁大了眼睛问:“妈妈,然后呢?”……刚开始让孩子学习手指点读时,你可能会发现他存在手眼不协调的困难,这时,父母可以先讲到什么地方、用手指点到什么地方,让孩子的眼睛跟着父母的手指移动。随后,父母可以拿起宝宝的小手,讲到哪儿、指到哪儿。在手指点读时,父母可以故意放慢一些语速,将相关的图片或文字都用重点语气突出一下,这样,下次宝宝讲故事时的点读就会很顺利地展开了。目前市面上有很多绘本都是图文结合的,例如在描写“有一天,一匹小马去河边吃草。这句话当中,“马”这个字用了具像的一幅图片来代替,这样的绘本配合手指点读的效果非常好,可以让孩子迅速地认识小动物和一些常见的汉字。秦文君的话:为孩子讲故事时,爸爸妈妈手里最好能捧本书,年龄小的孩子父母可以根据画册上图画编故事,但一定不要失去让孩子爱上书本的机会。手指点读同样是很好的方法,它会使孩子将语言信号与具像的图形、文字联系起来,既发展了语言智能,也提升了认知水平。手指点读时,首先要大声地念出书名,读书的速度要让宝宝与点读的速度相符。读书的声音要不断地变化,根据情节调整音量、速度和语调。方法五:有问有答——在互动中思考!看了上述的几种方法,也许你会认为只有故事书才适合宝宝阅读,事实并非如此。自然科学类的丛书或探险类的画册也是宝宝们非常喜爱的一类图书,看这样的图书,用互动提问式的阅读方式最为适合。我们就以《恐龙世界》为例,来说一下互动提问式的阅读。阅读前,父母可以激发孩子们小脑瓜里的“十万个为什么”,如:恐龙到底有多大?哪些恐龙会吃人?最大的恐龙是什么龙?……让孩子带着这些问题开始到书中去进行恐龙探险之旅。阅读中,爸爸妈妈可以和宝宝来个小小的知识竞赛,看看谁看书看得仔细、知道得多、回答得快!争论和抢答的过程也是很好的一种阅读氛围,因为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再次阅读或更深入地阅读,从书本上寻找正确答案。求知欲是最直接的阅读契机,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激励孩子在书本中探索、思考,一定会使孩子爱上阅读。
不同年龄段的父亲们因为工作和生活重心的差异,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财要点与投保技巧。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即将之际,为父亲送上一份精心准备的保险理财计划,“财富与健康”就是对他们最好的祝福。30岁:投资股票不忘保险30岁左右初为人父,事业上处于打基础的起步阶段,面临房贷压力,同时要抚养子女……生活的压力袭来。案例:周先生,33岁,月薪6000元;周太太月收入4000元;儿子2岁。周先生家的财产主要是8万元存款和近3万元的国债。自从孩子出生后,家里的基本生活开销逐渐看涨,孩子的教育投入也将逐年增加。还有20万元的房贷需要偿还。理财建议:周先生的家庭正处于成长期,风险承受能力属中等偏上。金融资产投资组合比例建议为:保障类寿险10%、组合存款和债券30%、股票基金及理财保险60%。在保险方面首先要考虑意外伤害保险和大病健康保险的保障。其次,为了防止意外,还可选择保费便宜,消费型的定期寿险。40岁:子女教育和养老进入40岁的父亲需要承担的家庭责任日益增加:孩子要上中学和大学、父母看病的花销逐年递增……承受风险的能力相应走低,投资应相对保守。案例:王先生,45岁,企业经理,月收入1.2万元;王太太月收入6000元,儿子12岁。现有15万元定期存款和5万元活期存款、15万元国债和市值20万元左右的股票。家庭月支出6000元左右。理财建议:在日常理财时,考虑到风险因素,高风险投资所占比例不要超过家庭总资产的15%。银行存款中,应急准备金3万元可存为通知存款,随时可支用;定期存款7万元用于儿子每年教育支出,其中,3万元存一年期,4万元存三年期。3年期国债5万元作教育基金;5年期国债10万元作为养老金准备。股票投资减为10万元,作为有风险的收益增长点。套现的10万元用来投资基金,选择风险相对较小的配置型基金作为教育金;养老金因期限较长,风险承受能力稍强,可在配置型基金之外搭配部分股票型基金。每年投入2万元左右的保费支出。选择健康险产品时,王先生可考虑终身保障型险种,这类险种既有保障作用,还具有长期投资回报、可灵活支配的特点。50岁:投资求稳重在医保五十岁年龄段的父亲们事业有成,收入也大幅增长。由于风险意识的增强,他们开始寻求降低投资风险,积累养老资金,规划有质量的退休生活。案例:何先生54岁,何太太现已退休,女儿24岁已工作,三人合计月收入约1.4万元。每月生活开销为4000元左右。全家现有定期存款6万元,活期存款3万元,国债10万元,保本基金5万元。理财建议:首先要保持较充足的流动资金作为基本储备。同时,在日后的工资收入和投资收益方面也应该以储蓄为主,维持足够的现金流量以应付可能出现的资金急需。何先生可以投保一份可附加重大疾病的组合险,将基本医疗保险、住院补贴保险和意外伤害险等适合的保险产品纳入养老计划中,每年的保费支出控制在万元以内。另外,如果希望在退休后达到比较理想的生活状态,可适当拓宽投资领域,如成长型投资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等,但对于高风险投资项目要相当谨慎。
1.中小学生素质教育专题开学第一课节目观后感1.要让学生拥有阳光心态,充满正能量教师如何在开学第一时间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拥有阳光般的心态呢?首先,提醒学生及时调整作息时间。在寒假中许多孩子的生活规律被打乱了,开学了如果不及时改变,将很难适应正常的学习生活,因此,开学第一课老师的当务之急就是引导学生们及时调整“生物钟”。其次,多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新学期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愿望,尤其是上学期学习成绩不太理想、行为习惯不太近人意的学生,他们更是萌发出一种“忘掉过去,从新开始”的向上心理,渴望在新学期能够引起老师的关注,同学们的肯定。教师此时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一个鼓励的手势,都会在他们心里“一石激起千层浪”。再次,应以平和的心态帮助孩子们消除“开学恐惧症”。开学初期,学生表现出来的厌学心理尤为明显,此时此刻冷嘲热讽、批评指责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以平和的心态引导他们逐渐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开学第一课,老师可以和孩子们多交流假期见闻,安排功课不要太满,作业不要太多等。 2.从沟通开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开学第一堂课,既关系到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又直接影响学生本学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所以老师在开学时应匠心独具地上好第一堂课,尤其是要抓住这一时机,与学生进行沟通。首先,从情感上沟通。开学第一堂课,别急着上新课,而是与学生“侃大山”。在“侃”的过程中与学生作贴心的情感交流。一是与自己沟通,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二是与学生沟通,听听学生对自己课堂教学的看法。课上得如何,学生最有发言权,老师只有宽容、诚心,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学生才不会顾虑。让学生谈谈喜欢什么样的课堂,有哪些特殊要求,只要是合理的人性化要求,老师都应该满足。其次,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上沟通。假期学生一定参加过很多活动,比如和父母一起回家过年或者出去旅游,和同学一起参加某项活动,其间肯定会发生很多有趣的事情,可以让学生自己谈谈寒假中让他印象深刻的事情。通过叙述,既可以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为学生积累写作素材。3.让学生感到学习轻松又充满希望开学第一课,应该是个连环结的头,轻轻一扯,就能拽开一段愉快学习的日子。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气氛应该是民主的、轻松的、积极向上和充满希望的。首先是有意识地控制课堂气氛,营造轻松的氛围。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回顾假期生活,引导学生讨论收获和感受,让学生畅所欲言。其次是教师要检查上学期布置的学习任务和实践项目,以鼓励性评价为主。教师还可以提前设计一些与本学科有关的趣味游戏和竞赛,有选择地回顾以前学过的内容,促进和唤醒学生的学习兴奋点,结束假期生活的懒散状态。最后,师生可以共同商讨、制定新学期的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消除学生对新学期学习任务的恐惧,要让学生对新学期的学习生活充满希望,充满自信。总之,开学第一课,意义不寻常。上好第一节课,能给老师本人和学生一个良好的起点,为今后的教和学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精神面貌必须焕然一新,新学期第一次走上讲台,老师一定要精神抖擞,热情满怀,目光炯炯,面含微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认真备课,只有成竹在胸、胜券在握,才能信心十足地站在讲台上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才可以与学生有得心应手、水乳交融的交流,才能营造温馨和谐美好的课堂。2.《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周末,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那就是让我们观看《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开学第一课》,一开始我很不以为然,认为那些灾害根本不可能发生在我的身边。今天早上,当我还在睡懒觉的时候,妈妈就把我从梦中扯了出来,让我坐在电视机前等这个节目,当时我很不情愿,但当节目开始的时候,我被深深的触动了。在节目中,通过案例分析以及专家的讲解,让我了解了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应该怎样自救。比如火灾来临的时候,我们应该迅速找到安全通道,尽量是身体贴近地面;有浓烟时,应用湿物捂住口鼻;若身上着火了应在地上打滚,将火扑灭。在农村,许多孩子的父母都外出打工,把自己的孩子交给年迈的父母照看。所以许多小伙伴都在没有父母照看的情况下私自结伴去河边游泳。在这时,溺水的情况就常常发生。由于溺水者缺乏自救知识,不知道应该把自己的口鼻露出水面,因此导致悲剧的发生。所以,当溺水情况发生的时候,我们不应该盲目的下水营救,应该呼喊大人相救。随着节目的深入,也更加让我了解了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如在马路上行走的时候应靠右边行走;在过马路的时候应走人行横道;“红灯停,绿灯行”,“宁让三分,不争一秒”。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安全教育对我们非常重要。通过这次节目,使我们树立了安全意识,了解了很多的安全常识,学会了自我保护,提高了应变能力。这次节目也更加让我明白了生活是美好的,生命是值得珍惜的。生命只有一次,让我们珍惜生命吧。
儿童理财教育的步骤是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对孩子的理财教育,对于孩子来说,早一点进行理财知识的学习真的很有必要,但是对孩子的理财教育该怎么做呢?下面随三益宝一起来了解一下,想要了解的宝爸宝妈可以来学习一下。第一步:让孩子清楚知道“钱是什么?”首先,让孩子知道金钱的重要性,不如:金钱生存的基础;金钱是生活的必需品等等。其次,让孩子知道成功,幸福与金钱的关系。告诉孩子拥有金钱不等于成功,不等于拥有幸福,金钱可以满足人物质方面的需求,不一定能满足精神需求。第二步:让孩子知道家庭的钱是家人劳动所得让孩子知道要想花钱就要努力劳动。让孩子知道父母挣钱不容易。平时可以让孩子做一些家务活,做完后给一定的钱的奖励,这样做事为了让孩子知道劳动的必要性。我个人觉得孩子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父母的钱都不是他的钱。这样能让孩子从小知道钱是要靠自个去挣的,不能盯着父母的钱包。第三步:让孩子懂得如何有效使用金钱带孩子出去千万别让孩子见到什么就给他买什么,要让他知道在哪里买实惠,让他懂得货比三家的好处。平时,带孩子出去买东西,我们可以不告诉孩子哪家店铺的东西卖得比较贵,哪家卖的比较便宜。然后,拿出金额一样的钱让他到店两间店铺去买同样的一包零食,等他从那两家店铺出来时我们可以问他手里的零钱还剩多少以及让孩子告诉我们哪家的东西便宜。第四步:让孩子知道金钱有哪些用途金钱除了消费买东西外,还可以存起来拿利息,还可以用来投资。让孩子在理财的过程中感受到希望和快乐。让孩子从小就懂得挣钱有理,花钱有道。我认为孩子长到一定年龄,我们就得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红包利是钱,我们可以慢慢引导他们去管理,但是不能责怪孩子或是批评孩子。第五步,从小开始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我觉得这一点是我们家长做的不够的地方。我们老想着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可是等孩子懂事了就太晚了,到那时你会发现孩子根本就听不进你的教导。所以我们在3岁开始理财教育。为什么选择三岁了,因为3岁开始孩子开始懂一些事了,但是3岁的孩子还特别依赖父母,他们会听我们的教导。以上就是三益宝给大家介绍的儿童理财教育的步骤是什么的简单说明,理财是贯穿我们人生的大事,在理财的路上一定要多学习,如果想要学习更多的理财知识,可以多关注我们的理财板块,每天都有更新新的知识,欢迎大家一起来学习。
大班幼儿如何适应小学生活今年9月,幼儿园大班毕业生将进入小学学习。从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到以学习为主的小学,孩子该如何适应?家长和孩子需要提前做哪些准备?偶然看到一篇关于幼小衔接的讨论,摘录之,与大家分享——视频访谈■主持人:幼儿园与小学有何差别?岳:幼儿园以保育、游戏为主,小学是以学习为主。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说,上小学的转变是比较大的。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的要求相对比较宽松,而小学的要求比较严格,当天的作业必须当天完成。幼儿园迟到、早退,老师一般不会责怪。而小学去迟了,早读、早操等都不能参加,会影响班级的整体荣誉。■主持人:孩子刚上小学通常会出现哪些不好的习惯?请给家长做个提醒。庞:孩子刚进入小学一年级,对许多事情都很新奇,但又有些不知所措。上课时,有的小朋友直接从教室走出去玩,有的上课时还会去上厕所,还有的小朋友上完一节课就收拾书包准备回家。在幼儿园里,老师上课时常常鼓励幼儿大胆地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小学不一样,发言前要先举手,别人发言时自己要注意倾听。这些,家长都要事先提醒孩子。岳: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一个从断奶到自主的过程。家长有责任帮助孩子尽快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变过程。首先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从现在开始,把幼儿园的门口当成你接送孩子的终点站,因为小学的校门口就是家长接送孩子的终点站。有时必要的狠心是需要的。上幼儿园,孩子比较随性,到小学以后,行为准则等方面会有很多,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持久性是必要的,幼儿园的孩子的注意力是8分钟,而小学的一节课是40分钟,假期里,家长就要培养孩子注意力的持久性。只要做一个有心人,孩子是能适应的,因为孩子的可塑性是比较强的。■主持人:上小学前家长要做哪些准备?岳:物质上需要做准备:1.挑选书包是有讲究的,双肩背包不宜过大,双肩背带要宽一点;2.文具的选择以简单实用为主,转笔刀就买小的简单的就可以;铅笔不宜用自动铅,自动铅太细,孩子用力易断,应选用HB铅笔,软硬度比较适中;为孩子准备手纸,并告诉孩子放在什么地方;为孩子准备一个塑料水杯等。心理上的准备:带小孩到小学去转一转,认认班级、认认厕所。在上小学之前,在家里开一个家庭聚会,让孩子觉得从今天起,我是一个小学生了,有一种自豪感。让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参加,统一思想。■主持人:家长和教师要经常进行沟通吗?庞:家校沟通十分重要。有些孩子由爷爷奶奶负责接送,父母很少与老师见面,这样很不好,因为孩子往往十分在意父母的话,而对爷爷奶奶的话并不怎么在乎,所以父母一定要经常与老师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等。岳:俗话说沟通从心开始。家长和学校之间产生的一些误解,常常是由于缺少沟通造成的。现在沟通的方式很多,除了见面外,还有学校网页、博客、QQ、手机等。只有相互沟通,才能培养出好孩子。■主持人:经常有家长反映,孩子在校表现很好,但在家表现不怎么样。这是怎么回事?岳:孩子在家表现很随意,这是自然现象。孩子都是调皮、可爱的,他可能在家长面前比较随意一点,因为他也需要放松,就像我们一下班回家,就想睡在沙发上一样。如果在家里都不能随意,那还有什么温暖可言呢?庞:孩子在学校里有规矩束缚着,回到家里就是一种心灵的释放,家长要多问问孩子,消除孩子心中的疙瘩。其实现在的孩子压力也很大,学习负担也很重,家长要多多加以引导。■主持人:有的小孩依赖性比较强,孩子写作业的时侯,家长都必须陪着,这样做到底好不好?岳:孩子不能独立,一方面也是家长造成的。我的小孩也是大班,他要蛋炒饭,我就让他吃蛋炒饭,他想用刀切东西,我就让他切。关键是要告诉孩子应怎么用刀,而不是不让他用。孩子有依赖性,家长首先应检讨自己有没有给孩子独立的空间。庞:正如刚才岳主任所说,一下子放手对孩子来讲是不可能的。但是,必须慢慢地创造让他独立写作业的时间和空间,比如说,由原来的自始至终陪伴,到陪一段放一段,如果发现孩子负担太重,就可以停一停,哪怕等到他的年龄大一些,再去尝试也无妨。■柳暗花明:岳老师,听说你的小学语文教育能力非常突出。我想问一下,我的孩子马上要上一年级了,对语文来说,写字很重要,请问这个暑假,我要不要让孩子去练习书法?岳:可以让孩子练习硬笔书法,从基本的笔画入手。■家有儿女:孩子的语文一般,怎样学好语文,请老师赐教!岳:语文能力包含很多方面,不知道你的孩子发生了哪方面的问题?就一般而言,培养孩子对母语学习的热爱和向往显得尤为重要。语文能力包含听、说、读、写,这当中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所以可以从培养孩子阅读兴趣入手。首先你要成为一个热爱阅读的人,才会影响到孩子。■迷茫:邻居的小孩才上二年级,就要在周末去上作文训练课,我总觉得这样太早了啊,会有效果吗?请问岳老师,小学的孩子何时要参加作文训练?如何提高作文水平?我认为,多读课外书比较重要,那些技术上的训练不宜过早开始,你认为呢?岳:我同意你的观点,写作训练不宜过早,这阶段的孩子更重要的是培养阅读的兴趣。■家有儿女:上学后,听得最多的就是孩子太粗心了,这让家长很为难,不知道怎么帮助孩子改掉这个粗心的毛病?岳:这是小孩子的通病,也是这个阶段孩子的特点,不要太在意,过分在意反而会强化,慢慢引导就行了。比如,小孩子写错字喜欢用橡皮擦,长此以往就会养成依赖橡皮的习惯,这时家长就要限制孩子使用橡皮的频率。让他养成一次性就做好的习惯。■爱问:请问庞老师,你如何看待小学孩子上奥数?我们觉得奥数的题目太难了,对孩子简直就是折磨啊。我们真的很矛盾,上吧,又不忍心让孩子受罪;不上吧,孩子小学升学时,听说能考到这类题,该怎么办?庞:因人而异吧!我自己也在执教奥数。面对自己的学生,我也看到了学习的两端。这一届的孩子我现在带到三年级,明显地看到现在留下的对奥数很感兴趣,而也有少数个别的孩子悄悄地退却了,我给家长的意见是:不要勉为其难,让孩子愉快学习更重要。■大班家长: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寒暑假该如何安排?是以学习为重还是以玩为主?岳:放假以玩为主,也不能忘掉学习,每天辟出专门的时间稍稍复习,但时间不宜太长,而且时间相对固定较好,形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千万不要出现作业集中在某段时间完成,接下来放纵孩子的情况,这样不能做到科学合理。■柳暗花明:一二年级作业多吗?孩子能应付吗?岳:按市教育局的规定不布置书面作业,平时老师会留一些口头作业,但作为一年级孩子来说,特别是语文,家长要不断地给孩子进行复习,一般来说学习能力正常的孩子都能应付。■悠悠草:我家小孩课外阅读也就是看过就算,对语言表达能力没有多大帮助,他看书就看个情节,该怎么样辅导?岳:这是普遍现象,你可以试着让孩子写一些读书笔记,不要让孩子去做一些复印机的工作,比如摘抄好词好句。做读书笔记时,你可以让孩子说最喜欢谁、最精彩的情节是什么,总之提一些具体化的问题,让孩子有话说。还建议你和孩子一起看,看完一起交流。■悠悠草:读书笔记该如何写?是不是写一些心得体会?岳:主要写自己阅读的感受,所思所想都可以。孩子好为人师,家长可以把自己当作学生,向孩子请教,让他在不知不觉中说出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