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回答
因为汉字在当时的环境下,是中国人民接受教育和新思想的一个负担。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陷入到一个空前的危机当中。许多接受过西方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中国文化的局限和不足之处。很多人认为汉字过于繁复,不利于劳动人民学习,阻碍了新思想和教育的发展,所以提出了“废除汉字”和“汉字拉丁化”的口号,甚至要改用世界语来代替汉字。这样的思想要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和背景来看待。虽然在今天看来,这样的口号和思想过于偏激,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们对于文化的反思,以及对于教育和文化方面的启蒙,具有进步意义。扩展资料: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语言之一。在长久的发展历史中,汉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经历了从繁体字到简体字的过程。早在二十世纪初,钱玄同、鲁迅等人就感叹繁体字的难学,阻碍了劳动人民的学习知识,提出了“汉字拉丁化”、“简化汉字”的方案。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思想没有成为现实。建国之后,国家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和拼音方案,正式拉开了汉字改革的序幕。汉字。
齐晓庆2019-11-03 17:59:31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他不仅是发现以当时的中华文字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而已,一些词语根本没有,新事物的诞生和发展找不到相应的文字词语来形容,而且认为以汉字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在当时的世界上跟日本和欧洲那些强国比起来根本没法比,简单的说上面的那句话就是想要学日本脱亚入欧,摆脱落后的文化意识,拥抱强国的先进文化文明而已。
边博洋2019-11-03 18:36:53
-
/鲁/迅/之名享誉世界文坛,生平在文学创作、文学攻讦、思惟研究、文学研究、翻译多个规模都有重猛进献,/毛/主/席/曾评价道:“/鲁/迅/的标的目的,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标的目的。鲁/迅/也是笔者最为恭敬的作家之一,但笔者对/鲁/迅/某些作品中所吐显露的概念不敢苟同,譬如他对汉字的立场。鲁/迅/师长教师从小便和汉字打交道,其父祖父都是笔杆子出生,在留学日本时代,也不忘买碑帖来揣测汉字的笔划和构造,甚至/鲁/迅/师长教师晚年时代,也都是靠汉字书画来维持全家糊口,为什么生平与汉字打交道的/鲁/迅/,后来却主张消灭汉字,实现文字拉丁化?1934年8月,/鲁/迅/在《汉字和拉丁化》一文中写道:“不错,汉字是古代传下来的宝物,可是我们的祖先比汉字还陈旧,所以我们更是古代传下来的宝物,为汉字而牺牲我们,仍是为我们而牺牲汉字呢,这是只需还没有丧芥蒂狂的人,都可以马上回覆的。同年12月,/鲁/迅/师长教师在《关于新文字》一文中指出:“方块字真是愚民的政策利器,汉字也是中国老百姓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在里面,若不撤除它,成效只需本身衰亡。鲁/迅/师长教师之所以如斯批判汉字,最根基的缘故缘由便是,/鲁/迅/认定老百姓没有进修汉字的可能,在封建社会之下,确实良多的底层老百姓从出生到衰亡,从未接触过进修,但这种封建社会的恶习,怎能让汉字负担?如斯就必需去掉汉字?进修简单的拉丁文?若是同处于封建社会,就算换了拉丁文,底层的老百姓就可以进修了?归根结底是封建恶习,甚至在/鲁/迅/师长教师临死前还不忘此事,道:“汉字不灭,中国必亡”之谈吐,那时日本侵略者已并吞我中国泰半土地,奴役我炎黄子孙,/鲁/迅/师长教师作为中国文学泰斗,竟然说出如斯谈吐,不得不让人深思。
赵飞船2019-11-03 16:18:32
-
是的,但这不影响鲁迅成为大文豪鲁迅在《关于新文字》一文中表示:“方块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鲁迅是我最尊敬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让我在思想意识和写作技巧方面获得很大教益,但我对他在某些作品中所表露的观点却不敢苟同,譬如他对汉字的态度。其实,鲁迅先生和汉字极有缘分。他少儿时代在三味书屋读书时,所读的书肯定是用汉字来写的;留学日本时他师从章太炎先生学文字学;在北京政府教育部挂职时,经常跑去琉璃厂购买碑帖来揣摩汉字的笔划和结构;他那些不朽的著作,都是用汉字写出来的,特别是后期在上海居住时,全靠用汉字写作来维持全家生活,而且活得并不困乏。尽管他的毛笔汉字书法未必像郭沫若所说那样,已经远远超过孙过庭、颜真卿、柳公权、米芾、苏东坡、黄庭坚而几乎达到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的水平注,但却自成一格,造诣甚深。可是,他后来却力主消灭汉字,实现文字拉丁化,为此发表了极为尖锐的意见。这里仅拿出颇有代表性的三例来议论,并向有识者求教。1934年8月,他在《汉字和拉丁化》一文中写道:“不错,汉字是古代传下来的宝贝,但我们的祖先,比汉字还要古,所以我们更是古代传下来的宝贝。为汉字而牺牲我们,还是为我们而牺牲汉字呢?这是只要还没有丧心病狂的人,都能够马上回答的。同年12月,他在《关于新文字》一文中进而表示:“方块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他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因为他认定“劳苦大众没有学习和学会方块字的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确有很多劳苦大众由于没有条件学习而成了文盲。但这是社会的罪恶,怎能让汉字来承担?拉丁化只有二十多个表声的符号,学起来确是比方块字省力,然而也必须通过学习才有可能去认识和运用。不知他有没有想过,假如劳苦大众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得不到提高,那也将失去学习的机会,这一来,就算实现了拉丁化,不也同样产生大量文盲?方块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一说,太偏激了。果如此,对这一“利器”极有研究而又运用得极为巧妙的鲁迅先生,自己身处何地?汉字是“病菌都潜伏在里面”的“结核”一说,同样过分。果如此,他的小说《阿Q正传》、散文《记念刘和珍君》、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还有那被毛泽东认为“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至于“孺子”是否应当理解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不在此议论等等,不也都隐藏着对劳苦大众极为有害的“病菌”吗?他临逝世1936年10月“答救亡情报访员”时,更坚决地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理由是:“因为汉字的艰深,使全中国大多数的人民,永远和前进的文化隔离,中国的人民,决不会聪明起来,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压榨,理解整个民族的危机。那时,日寇早已占领了我国东北并已进入了华北,救亡运动正在全国风起云涌,可是他竟为“救亡”开出这一令国人“聪明起来”、“理解整个民族的危机”的药方,这实在令人费解。幸而他是人而不是神,这一预言并不准确。如今,在他已去世七十多年的今天,方块汉字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由于成功地输入计算机而增添了生命力;中国也并没有因为汉字的继续存在而灭亡。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说得好:“汉字是形、声、义相统一的象形文字。它不仅是符号,而且还是艺术,是科学,是文化。科学研究表明,这种文字及以其构成的语言,既能开拓人的左半脑,又能开拓人的右半脑,启迪右脑的原创性功能。见《国魂凝处是诗魂》汉字何等值得珍惜!遗憾的是,我虽然是汉族的子民,但对汉字却认识得不多,理解得肤浅,运用得不精,书写得不好,因而常感羞愧,可是我始终热爱它。
齐晓向2019-11-03 16:01:37
-
鲁迅的“汉字不灭,中国必亡”我们该如何看待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着眼于表面的意思,而忽略了它的历史原因、环境因素。并且这句话是在何种情况下说的,属于对什么的抨击或讽刺。鲁迅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文化运动较为突出的年代,是旧闻文化与新文化相互撞击的时代,同时也是一群文人或有志之士,探索救国道路的年代。鲁迅的文学天才毋庸置疑,国学造诣也很深,但鲁迅个人缺陷也很明显,信口开河的地方也很多,他说话不见得句句是真理。从鲁迅作品和言行来看,他应该是这样认为,真的没必要过度解读,好像今天的我们,比鲁迅还理解鲁迅。术业有专攻,鲁迅专长并非在文字之学,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他就是跨行评论,发表了一个不靠谱的意见,没必要搞得那么复杂。十九世纪末,中国处于历史大动荡时期,同时也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那个时候,中国国力贫弱、政局动荡腐败,加上外国势力的入侵,中华民族命运岌岌可危。当此之时,众多有识之士开始思考其中的根源,最后得出汉字是阻碍中国前进的根本之结论。但事实上,鲁迅从没否认过文字对他的益处,更没否认过汉字在历史上所起的文化传承的作用,鲁迅的立场是那些得不到汉字“恩惠”的下层老百姓们。长久以来,汉字都是作为封建贵族统治下层百姓的手段,汉字是为他们服务的。而对于普罗大众,读书是一种奢侈。即便到了二十世纪中叶,这种情况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那么我们的汉字是怎么躲过这一劫的呢?1956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推出中国汉语拼音草案,征求意见,到1958年,周总理指出:“《汉语拼音方案》是用来为汉字注音和推广普通话的,它并不是用来代替汉字的拼音文字。周总理的讲话,等于宣告了汉字拉丁化运动的寿终正寝。在这个讲话后不久,社会上一些积极于汉字拉丁化的组织就纷纷解散了。历经这场风波,随着当下国力的复苏,民族自信心的回归,相信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传统文化可以以一种更加沉稳自信的方式对接现代文明。
符耀精2019-11-03 16:00:11
相关问答
山东简称"鲁"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在山东.在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地区有两个主要诸侯国,一个是齐国,一个是鲁国.在西周时期,周武王封齐地于姜尚,后来发展成为齐国.周成王封周公旦于鲁地,发展为鲁国.在春秋时期,齐国是春秋五霸之一,而且齐桓公是五霸中最早的一个霸主,齐桓公时期有管仲,鲍叔牙等人辅佐成就了霸业.在齐景公时期,齐国又达到了一次辉煌,有晏婴,司马穰裾辅佐.齐桓公,齐景公时期,齐国都是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在整个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并列为中原最强大的国家,而当时鲁国只是一个小国,其地位和影响力远不及强大的齐国.在战国时期,齐国虽然已不如秦国,但也是六国中最强大的国家.齐国和楚国联合具有牵制秦国的实力.在齐威王时期,孙膑统率齐军在围魏救赵,马陵之战两次打败魏国,使齐国在战国中威望大增.在战国末期,秦国灭了东周后称"西帝",齐国也称"东帝"尽管当时齐国的实力已远不如秦国,后来秦国很快也统一了六国.而鲁国在春秋末期就已经被吞并.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有很多名君良将,而鲁国只是一个小国,实力根本不能和齐国相提并论.山东为什么不简称"齐"而简称"鲁"呢??从历史上说,因为鲁比齐更正首先鲁国第一代国君伯禽是周公旦的儿子,也就是姬姓,与王室关系更近,在礼法地位上比由臣下而封的姜姓齐国,甚至后来典型下克上,窃国而侯的田姓齐国要高的多.鲁国是春秋时期唯一一个可以和周使用同规格礼仪的诸侯国其次,鲁国也是相对周礼更加完备,时人称“周礼尽在鲁矣”。最后孔子在后世的影响力也有很大关系所以无论文化\礼仪\地位等等,鲁国更有影响力和代表性ps指出一个错误,后代分封在鲁的很多,西汉就有,吕后封自己的外孙\鲁元长公主的儿子张偃为鲁王,之后,汉景帝之子刘馀都曲阜,为第一位西汉鲁王。其后子孙安王刘光、孝王刘庆忌、顷王刘劲、文王刘睃相继袭封,总共有14王孙权的儿子孙霸是鲁王,刘备的儿子刘永也是鲁王连少数民族建立的前赵也有分封鲁王德明朝朱元璋的第十子朱檀世封山东兖州,称鲁王,末代的朱以海就是南明的鲁监国而且啊..从文化来说的,鲁包括今天的临淄,济宁等地,文化氛围浓厚。文化影响深远。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可能还是因为孔子是鲁国人..孔子就是鲁国人,更能代表山东的历史文化.鲁国是周公的封地,姬姓。齐是姜太公的封地,姜姓。鲁国是周礼的实施者,时人称“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是春秋时期唯一一个可以和周使用同规格礼仪的诸侯国。这点《礼记·明堂位》里有记载“凡四代之器、服、官,鲁兼用之。是故,鲁,王礼也,天下传之久矣。在春秋时期鲁国也是众多诸侯国中比较强盛的国家之一,虽然不及齐国强盛,但是鲁国代表的是山东的和整个中国的礼仪和文化,同时鲁国的地域位置在山东中部,比齐国所在的山东东部位置更优越。而且鲁国在文化上也更加发达,孔子就是鲁国人,更能代表山东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