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论文

黄熠森 2019-11-06 15:05:00

推荐回答

现代战争是高科技的战争,是信息化的战争。建设一支能打赢未来的信息化战争的部队已经成为我军刻不容缓的事情!有人说,我们要打赢未来的高科技战争,那就要多投入军费,多研制、多装备高新武器。能这样那当然好,可问题是,我们的经费能承担得起吗?既然我们钱不如人家多,底子又没人家厚,那走有中国特色的强军之路就成为我们的选择了!我认为:一、下定决心走信息化道路!打赢信息化战争是靠打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只有下定了决心,部队建设才有方向,做事情才有干劲!三,以信息化技术改造现有装备,使之能与信息化战争相适应。如通过数据链把卫星、飞机、导弹系统、战舰、雷达……链接起来,整合到G4ISR系统中去,使各军兵种间、上下级间达到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将普通弹药进行升级,加装制导装置,使这些“笨弹”变得聪明,提高命中率!加强官兵军事、文化素质培养,再好的武器,也需要人来掌握!如果没人会用,和废物没什么两样!四、改革部队编制体制,应该裁撤的就裁撤,应该加强的就加强!优先发展海空军、远程打击力量,组建电脑网络部队和天军,压缩陆军编制,提高特种部队规模,使其能适应信息化作战需要;五、改革部队指挥体制。目前我军的那种自上而下,逐级指挥,自下而上,逐级上报,逐级请示的指挥体制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作战的要求,应该改成网络化、平面化的指挥体制!给予中下级指挥人员更大的自由!以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为例,美国的四星上将可以直接指挥到前线的单兵,而前线的士兵也可以直接找国防部、参谋长联席会议汇报战况,这种指挥方式省去了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提高了效率!有什么事,该谁管,直接找谁就成了,没必要逐级上报,逐级传达。七,整合民间力量,使之能适应未来的信息化战争的需要。如建设高速公路,就要考虑到将来在公路起降战机的问题,建飞机、舰船,就要考虑到将来能将其快速改装成军事装备的问题,委托民间高校,培养我军需要的各种高科技人才,也可以从民间直招高技术、高理论人才入伍;移军于民,军民一体!八,改变武器研发思路,吸引民间企业、科研单位、外资企业等更多的参与武器系统的研究开发,这样可以达到集思广益、投资少,见效快,效率高,将武器系统的研发风险降到最低!有人说,这样做可能会对我国的安全不利,其实没那么严重!以欧洲的EF2000“台风”战机为例。EF2000“台风”是欧洲十几个国家联合起来做的,他们买回去的,只是一架飞机,至于里面的雷达系统、通信系统、武器控制系统……都是各家搞各家的,回去将这些家伙往机体上一装就了事了,没有泄密的问题。我们也可以这样做!以我国的“两弹一星”为例,当时参与研发两弹一星的科研机构数百家,涉及的工厂企业上万个,但发生泄密的事了吗?没有!他们都是做两弹一星这个大系统中的很小的一部分,各做各的,国家只是派人去协调了一下,到最后各个零件组装起来才是一个整体。九、积极探索,发挥人民战争的先进战略优势。即使在高科技的条件下,人民战争依然没有过时,但它的作战方法却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有人说,现代的战争是高科技、高成本的战争,咱老百姓打得起吗?的确,玩电子对抗,发射导弹是高科技高成本,但是,放气球搞烟雾是低成本低技术了吧?千万别小看这气球,看过《沙场点兵》的人还记得吧,最后红军就是用气球对付蓝军的空中打击的。烟雾可以对电视制导、激光制导和红外制导进行有效的干扰,让它们变成无头的苍蝇。此外,像民间的电脑高手也可以对敌人的网络中心展开攻击。有人说了,并不是每个人都是电脑高手的。我承认,但发电子邮件这事估计会上网的人都会发吧。
连亚臣2019-11-06 15:55:31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信息化,网站我明白道理的。
    辛国栋2019-11-06 15:37:11
  • 内容摘要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已具备较好基础。但是,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既面临集成化、专业化、网络化、多媒体化、实用化、普及化、综合化、全程化等重大发展趋势,又面对广大农村由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小康社会建设全面推进而日益增强的信息服务需求。本文在深入分析国内外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以及我国国情、民情、农情,尤其是广大农民群众信息接受能力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一套政府牵头、社会力量参与,能够让农民群众用得上、用得好、用得起、普遍受益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思路。关键词农村信息化研究伴随全球信息化浪潮,我国农村信息化受到全社会的极大关注和高度重视。我们遵照党的十六大关于信息化的总体部署,对农村信息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总体构架,明确了发展方向。我国引进“信息化”的概念是在二十世纪80年代,落后于欧美等国大约20年。早期农村信息化建设表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计算机应用于农业生产,80年代末90年代初又相继建立一批农林数据库。而农村信息化产业的起步更晚,与欧美等国的差距更大。但是,直到1996年第一次全国农村经济信息工作会议才明确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如今我国科技部门无论是在信息传播高速公路的硬件建设方面,还是在农业信息平台和资源建设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令世人刮目相看。
    赵韶阳2019-11-06 15:18:25

相关问答

我眼中的家庭教育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男孩带着他心爱的狗跟随他的父亲第边散步,狗在奔跑中踩坏了一个女孩的小水渠,小女孩在男孩的道歉的情况下仍无理地要她做富商的父亲买下这条狗并打死它.男孩的父亲没有代替儿子出是否卖狗的选择,只是告诉富翁,狗的主人是他的儿子,应该由他的儿子作决定.我很赞同这位父亲的做法,他没有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儿子,而是让儿子独立思考,自己选择,对自己的事情负责.这样做看似简单,但我却认为不简单.首先,这是对孩子的尊重,父母只有尊重子女,才会受到子女的尊重与信任,这样就为两代人的沟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现在我许多家长包办了孩子的一切,从吃的到穿的,甚至包办他们的思想行为,家长只要求孩子读好书,而很少去关心他们的心灵.这样,家长和子女的隔阂越来越大,沟通也越来越难了.其实,让孩子自己选择,还可以了解他们为人处世的思想态度和方式方法,就如开头说这则故事,最后在富商开价到起初的十倍后,男孩仍不动心,坚决不愿出卖他的狗,这说明男孩具有的美德和正直的心.如果这个男孩在金钱面前动摇,暴露出了弱点,他的父亲也就可以教育他了.此外,这样做可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一个人总要自己去面对人生,父母不可能一辈子当子女的指导者.孩子如果长期受父母思想的主宰,没有独立思考,生活的能力,就无法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生存下去,更谈不上有所作为了.最后,它还培养了孩子的责任心试想,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又如何能够面对现实,面对人生呢?因此,我认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当非常重视子女,尊重他们的意愿,多征求他们的意见.敬爱的家长们,你们都爱自己的孩子,那就请多多营造这样的氛围,让你们的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教育氛围中健康成长吧。
一、农村社区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的基本内涵农村社区建设是在新农村建设的框架和背景下提出的发展农村、振兴农业、富裕农民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在农村地区深入发展的新方式和新模式,是社会管理创新模式在农村地区广泛推广的新方法和新体系。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广大农民是创造主体,同时也是价值主体,是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统一。1、农民是农村社区建设的创造主体农民是农村社区的规划者、建设者、参与者,党和政府是农村社区建设方针政策的制定者和推动者,政府引导是外因,农民行动是内因,只有农民把农村社区建设当成自己的大事,政府好的政策和大的投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果农民把农村社区建设看作是政府强加给他们的任务,是被动执行者角色,他们所做的选择只能是利用“弱者的武器”,即在现有政策空间内考虑如何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农民的这种抗争与实践,可导致国家初衷良好的政策流于形式而归于失败。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农民主体性的发挥对于农村社区建设的成败具有重要影响。第一,农民的参与是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力量。农村社区建设有赖于农民的广泛参与和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只有充分发挥农民作为农村社区建设主体的作用,让农民成为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主体和主要推动力量,农村社区建设才有坚实的社会基础。第二,农民的发展需要是农村社区建设的动力源泉和基本方向。在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农民全面发展的要求是农村社区建设的根据,农村社区建设的动力来源于农民的需要,农村社区建设的方向来源于农民的要求。第三,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是农村社区建设可持续进行的保证。从长远来看,农村社区建设不能仅仅靠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增加中央财政投入来完成,其持续推动力和根本动力来自于广大农民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造性劳动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2、农民是农村社区建设的价值主体农村社区建设的农民主体地位,最终表现为农民的价值主体地位。我国当前的农村社区建设,就是要改变农村的贫困落后面貌,改善和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归根结底是为了农民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正确认识农民的价值主体地位,有利于广大农村的社会稳定,创造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只有确认农民的价值主体地位,才能促使我们尊重和保护农民的合法权利和物质利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使广大农民分享改革开放的红利,更加努力地致力于农村社区建设。二、农村社区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缺失的表现1、行政管理的过多干预我国农村社区建设不像西方国家社区的形成那样是经过长期自然地形成,更多的是由政府主导推动的,以解决农村、农民的基本问题为目标而进行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措施,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农村社区建设的最大保障和后盾,因此,在现实工作中,往往演变为一种行政指令和强制执行力,过分强调了政府对社区建设的控制和主导作用,忽略了社区的自我管理,弱化了社区自我发展能力。由于政府的权威过大,以及农民对政府权威的依附,造成了当今农村社区建设中政府直接包办、行政干预社区建设的思路。在这种思路下,社区建设中的一切项目、活动和事业都离不开政府的组织、策划和资助,社区过分依赖政府,缺乏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动力。2、农村社区自治管理的异化目前我国农村社区管理属于一种弱质自治模式,真正严格依法实行民主直选,社区事务公开以及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及民主监督的社区数量有限,社区自治的基层民主实践与农民的期望值有相当大的距离。农村社区自治管理在价值理念和工作原则上,赋予了社区居民自主决策权力,是对农民自我能力的一种肯定,也是农民自治能力提升的一种体现。但是在社区实际建设和管理中,多年形成的自上而下的行政力剥夺了农民的这种权利。农民只是计划的执行者,管理者对群众下达指令并监督执行。在这种传统管理模式中,管理者和农民之间缺乏沟通和信任,甚至有些情况下演变为对立和冲突,导致农村社区管理无法执行。3、农民主体意识的缺失主体意识是农民对在当前新农村建设宏观背景下自身所应当担任角色及其权利的认知和态度,是一个偏向于主观层面的内在状态。农民主体意识缺失有两种形式:一是农民未能自觉意识到自身在社区建设中应有的地位和权利,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人,认为社区建设是乡、村干部以及某些“能人”才能发挥作用的场域,把社区建设和管理看成是村干部的事、政府的事,不需要自己参与,自己仅仅是被统治和管理的对象。二是农民明确知道自己在乡村治理中被赋予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但由于各种原因主动放弃政治参与的权利而成为乡村“无政治生活者”,农民民主权利意识薄弱,使之缺乏对社区自治管理的热情和能力,对政府和社会的依赖性较强,习惯于传统的集权和统一被动管理,农民主体意识缺失阻碍了农村社区建设目标达成的实践基础。4、农民主体地位缺失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的最终受益者是生活在社区中的农民,这决定了农民是社区建设的主要参加者和决策者。在事关社区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农民群众最有发言权。只有把农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农村社区建设才会有生机、活力和持久动力。但是反观当今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大多是政府的积极推动,政府在农村社区建设中扮演着决策者和执行者的角色,广大社区居民作为社区主体的地位及意愿并没有得到完整的确认和保障,农民参与社区建设的自主性被忽略,使社区建设空有政府的激情,却难以发挥农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三、保障农民在社区建设中主体地位的途径目前,有关农村社区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刚刚得到认识和重视,社区建设中普遍遭遇政府大力提倡,农民不买帐、农民对社区建设认同感和参与度低的尴尬。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农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所致。如何在社区建设中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我们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个关键问题:1、政府要由主导角色向导向角色的转变,这是对政府自身功能重新界定的过程从既有的经验来看,在如何推动农村社区建设方面,政府一直扮演着主导的角色,具体体现在农村社区的制度设计、财政投入、各部门协调和社会力量的动员等方面,这种主导行为在实践中常常得不到农民的响应和支持,收效甚微。因此,政府必须转换观念,尊重农民的自主权,由政府主导转换到政府引导,由对社区建设的过分干预、指令转换到政府与社区的合作。农民是乡村社会和社区建设的主体力量,而国家则处于引导、帮助的角色位置,其方式应从行政指令转到指导,由单纯命令到协商沟通,政府应该把直接包办、行政干预社区建设的方式,转化为倡导、动员、一定的经济和政策支持、监督、评价和经验推广,用政策去促进社区建设资源的聚集和社区的持续发展。比如美国政府的角色只是制定相关法规和规划,不再参与社区具体工作。社区发展的具体工作交给社区组织和民间团体,政府的职能就是宏观调控。政府的这种行为既大大减轻了本身的负担,又可以极大地发挥其在社区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一举两得。如韩国,政府大力支持新乡运动,但很少参与到农村社区的具体事务中,充分尊重和发动农村居民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农民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积极性,为全面调动农村居民建设社区的积极性,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如每年提出一个主题口号,进行社区比赛,制定奖罚措施,好的鼓励、表扬,不好的批评,以此激发农村居民的首创精神。2、构建制度化、规范性的社区参与机制新时期的农村社区建设包含着双重的价值目标,既体现着国家为巩固政权而对乡村社会进行的重新整合,也体现着国家进一步赋权乡村社会的过程。由于社区建设与发展的最终受益者是生活在社区中的农民,这决定了农民应该是社区建设的主要参加者,社区建设的过程就是村民参与的过程。社区建设通过满足社区居民的各项公共利益、保障社区主体的民主权利、提升社区主体在社区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激发社区成员参与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构建社区公共权力机构,形成社区公共事务的平等协商机制,使涉及到全体社区成员的公共性问题在协商中能够保障全体成员的平等权利;同时,建立社区内部制度化的参与渠道,使农民具有表达自身利益的有效渠道,从而促使公共意志及公共决策的形成。同时,还必须建立稳定性的社区治理参与机制,通过建立社区居民参与与代表参与相结合、个体参与与集体参与相结合、制度化参与与非制度化参与相结合的参与机制,以适应社会参与的发展要求。通过制度化、规范性的社区参与机制,社区内的公共事务越来越依靠村民的广泛参与,从而构成了其自身的决策和执行体系,农民才能真正成为社区建设的主人。在美国社区的建设模式都是由社区成员来决定,通过成员共同参与来寻找各类资源,从而满足需求和实现目标,完全不需要政府的参与。在某些时候,社区成员可以通过选举的形式罢免社区管理者。3、培育农民主体意识,树立其自主参与的政治品格主体意识是人发挥其自觉能动性的内在机制,是人形成主体性的内在条件。长期以来,我国封建的自然经济造成了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较低,从而使得农民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自然和社会,没有形成征服自然的积极的主体意识;而长期的高度集权的体制下,人民的意志、个性和生活方式都普遍遭到严重的压抑,政府或官员习惯于发布命令,普通民众则已经习惯于服从命令,听上级的,上级怎么说就怎么干成为农民的普遍意识。大多数农村居民没有意识到自己是社区建设的主体,认为社区建设是政府有关部门的责任,与自己无关,农民的这种心理弱势,是导致治理低效的重要原因。但农民自身在培养公民意识、树立现代民主思想方面是无能为力的,需要依赖外在的教育、宣传等力量的引导下逐步培养其自主观念、建立其主人翁意识、权利意识、法律意识及社区意识,实现农民政治参与的自觉性,让社区参与成为农民内在心理的自然欲求。4、大力发展农村社区组织,提升农民组织化能力农民主体意识缺失,客观上造成了原子化的农民在农村社区公共事务中难以发挥其主体性。强烈的小农传统背景使他们缺乏现代社会所需的公民意识和建立农民自组织的能力。农村地区的社会化组织程度较低,代表农民利益和影响政府权力的民间组织发育严重不足,分散的村民难以组织起来以集体行动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支队二中队为实现“两个确保”提供精神动力东北网鹤岗11月30日电近年来,武警鹤岗市支队二中队党支部积极探索基层文化建设的特点,注重在发挥思想组织建设主阵地作用上下功夫,通过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营造了和谐警营,为部队实现“两个确保”提供了有力的精神动力。这个中队党支部把基层文化建设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先后开展了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引导官兵树立坚强的防范意识和“阵地”意识,自觉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几年来,中队无一人违纪,连续14年安全无事故。他们通过组织官兵读一本好书籍、唱一首好歌曲、看一部好影片,演一台具有警营特色的文化节目等活动,引导官兵坚定理想政治信念、陶冶道德审美情操。他们建立了“三队”、“三班”,即:文艺演出队、合唱队、篮球队;微机培训班、文化学习班、实用技术培训班,把基层文化建设作为促进官兵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来抓。这个中队还安排了棋类、球类、拔河、歌咏等群众性活动,利用周末假日和纪念日积极组织开展各类趣味性体育竞技比赛、读书演讲活动、文艺晚会等,并组织官兵学唱《军人道德组歌》、《忠诚卫士组歌》、《八荣八耻组歌》等革命歌曲。在开展的以“兵写兵、兵说兵、兵唱兵、兵演兵”为主导思想活动中,他们充分挖掘官兵创作天赋,自编自演了集舞蹈、小品、相声、合唱为一体的健康向上的文艺节目,收到了官兵个人自我教育、中队共同提高的效果,舞蹈《警营一天》在市双拥联欢会上,获得了三等奖。他们利用“警营小广播”、“信息网络”等平台,引导官兵组织开展听唱“警营流行歌”、参与网络游戏“红警战场对决”、棋类游戏“兵棋对抗”等小活动、小游戏、小竞赛,让官兵在充分显露出兴趣爱好的同时,进一步稳定思想,投身部队建设。这个中队又先后与鹤岗师专、火星科技电脑公司结成了共建关系,定期举办计算机操作、摄影、乐器、节目主持、歌曲指挥等系列培训,鼓励官兵学知识、学技能、拿文凭。中队共举办各类培训班5次,培养基层小教员、板报员、新闻报道员、辑、小导演20余人,38名官兵拿到了计算机一级等级证书。他们把基层文化建设作为构建和谐警营的具体实践来抓。针对战士特长和爱好,成立了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组织,做到周末假日有活动、重大节日有晚会、每月体育有比赛,实现了抓活动与抓学习、抓环境与抓建设、抓和谐与抓安全的双赢。今年,支队投入10余万元专项经费为中队购买了各类书籍200册、电脑10台,“双争标语”、“红星榜”、“宣传栏”和“八位英雄画像”。这个中队提出了“主官牵头,干部带头,全员参与”的文化工作思路,通过干部带头直接参与到活动中来,调动全体官兵深入抓好文化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营造了和谐有序的警营文化氛围,为实现部队安全稳定和中心工作的圆满完成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
城市交通问题是本世纪以来,工业发达国家一直为之困扰的问题。进入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的经济贸易和社会活动日益繁忙,城市交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增长,传统的道路交通设施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当前,我国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交通问题极其严重,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和根本治理,必将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构成严重威胁。这是由于:1.大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到1994年底,全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已发展到32个,人口达到9053.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达到6820万人。据抽样调查,城市人均出行次数,从80年代初每天2次多一点,提高到90年代初的2.7次,因为这些大城市用地面积在200平方公里以上,城市形态高度集中在市中心区,交通密集程度高,现在的客运量已经达到或超过轨道交通所规定的运能限量,经济上又具有相当的回报能力。至于其它人口300万以下的大城市,必须采取逐步实施的办法,先要创造条件,做好准备工作,目前主要是加强前期研究,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解决轨道交通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选择哪种技术方案,何时开始建设,都要通过科学论证。从全国来看,应该按照远期发展的总目标,根据各个城市的实际需要与可能,进行宏观控制,一批一批地分阶段组织建设。国外对于地??颓峁旖ㄉ柘钅浚?薏痪??嗄暄芯浚?苌偾峋偻???/P>7.广开渠道,多种形式解决资金来源我国城市交通建设需要的投资数额很大,除了国家和城市政府拨款以外,更期望依靠国家给予政策支持。广开渠道多方集资,已被实践证明是可行和有效的办法。为此,从总体上考虑,首先是要加大投资比重。据联合国社会发展部调查认为,经济发展中国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应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为合适,若按我国以往几年投资比重折算,城市道路交通应占1~2%,但实际上最高年1993年也只有0.6%,1994年降为0.46%。建议我国的城市交通建设年度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以不低于1%为宜。其次,应该着重于城市投资体制的改革,对关系到城市交通的重大项目,要制定相应的集资对策,并在利用外资方面实行优惠。世界上许多国家采用从销售汽油费中附加一定比例作为修建道路的税制,这是一种合理的办法,我国海南省已经开始实行这种办法,反应很好,建议在全国推广实施。现在许多城市都在试行“以路带房,以房养路”的开发政策,通过城市土地转让,房地产开发收益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使城市综合开发和道路交通同步发展。这些办法虽处于初步实施阶段,但已经积累了经验,完全有可能在谨慎操作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再之,允许大城市因地制宜实行市政设施的配套收费政策,专用于道路交通的发展,也有利于地方财政的补充。8.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力度,提高全民交通意识必须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花大力气加强城市交通的科学研究,重视交通经济政策和高新技术的开发,探索新一代捷运交通工具、个体交通工具和智能化交通管理的研究,用较少的投入换取较高的交通效益。二是国家要制订有关的技术条例和法规,加强职业培训和人才培养,推行交通工程和交通规划专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以提高城市交通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水平。三是成立国家级的城市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国家科委和建设部的领导下,组织城市交通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技术的研究推广。四是由建设部组建全国的城市交通专家技术委员会,负责引导全国城市交通技术科学的健康发展,并对重大城市交通建设项目进行咨询和技术审查。五是把各大城市的远期交通规划和近期综合交通治理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今后,计划部门在安排城市交通建设项目时,必须符合城市交通规划的意向和要求。六是将城市交通教育融合到小学义务教育中,加强对城市各行业职工的交通知识和安全教育,提高全民交通意识,依靠城市的全体市民共同管理好城市交通。
市民投资理财的现状与结构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市民投资理财观念受到的冲击也较大,本文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对某市市民的理财现状与结构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市民由传统的单一投资转向现在的多方面投资,市民的理财方式是会根据市场的变化变化的。股票和基金投资成为他们的主要投资方向,对保险的投入也开始加大。关键词:投资理财股票投资基金投资2019年初,中国股市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壮观的一波牛市行情,顿时掀起了全民炒股的热潮。2019年11月份,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居民储蓄存款增幅大幅下降,10月末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为15.8万亿元,降至2019年4月份以来的最低点,当月储蓄存款减少76亿元,是2001年6月份以来首次出现月度储蓄存款下降。这是与传统的中国式理财相违背的,可能意味着中国人的理财习惯已经出现了重大变化的迹象。不论这只是偶然的变化,还是一种趋势性的变化,这个变化至少显示了多年的“储蓄偏好”开始发生转变。1项目调查研究的方法1.1展开项目研究的方法本次问卷调查工作主要针对城市工薪阶层,采用配额抽样和网络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在某市六大区开展调查;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答卷910份,其中有效答卷872份;问卷按一定的比例随机抽取问卷样本,通过计算加权算术平均数得出相关数据。访问的对象主要是高学历人士:其中本科学历占59%,高中学历占23%,研究生和博士个占5%和4%。本科以上的接受教育的理论知识比较全面,分析问题也比较全面,对理财工具的了解程度高,接受能力强,所以他们的投资方向和对理财产品的选择,很能代表某市市民理财方式的转变。2某市市民投资理财的现状与结构2.1市民的投资理财现状与结构某市市民除了日常必要支出外,收入的其他分配情况:市民满足了日常的消费需求后便将空闲的资金用于各项理财投资,而且调查发现消费支出中用于非必要的生活开支越多的市民会越积极的参与投资。投资股市所占的比例最大占有35.42%。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24日,沪深两市投资者新增开户总数为159283户,其中新开A股账户141716户。投资基金占18.75%,也是受到股票赚钱效应影响,稳健型投资者更愿意将钱投向基金。有30.56%的受访者表示不会将存款全部用于投资,要留存至少三成的资金作为家庭的流动资金,用于应变特殊情况。投资保险的占有9.03%,而且大部分是有比较丰厚收入、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这些投资比例说明,当前某市的市民对活跃的相对传统的股票投资反应热烈,同时也加大了对较为稳健的基金市场投入。2.2市民对投资理财产品的选择经调查表明,获取理财产品的渠道可以很多,通过亲朋介绍占比最多,是60.53%,这说明市民在投资时有羊群效应,当然这种方式是最直接的,但不很专业;其次,从报纸杂志了解理财产品的占23.68%,占比也比较高,而且了解的知识就会比较全面和专业。我们调查了他们会选择何种方法帮助自己选择适合的理财方式:17%的市民是通过向亲戚朋友学习,而作出理财产品选择的决定;27.66%的人会选择找专业的理财人员请教,说明还是有大部分的市民是比较理智和认真对待自己的理财方式,同时也为金融服务行业提供了消费市场;20.21%的市民会利用互联网来选择理财产品,信息万变的经济社会里,互联网的普及为普罗大众带来了方便,短时间内能够便捷地搜寻到所需资料使得越来越多的市民接受它,并利用它来为自己定制理财计划。3现阶段的投资理财结构存在的不足与原因3.1现阶段的投资理财结构存在的不足通过问卷分析发现,大部分某市市民的投资手段仍然过于单一,主要选择波动较大的股票来投资;没有做好理财计划,消费程度受收入变化的影响较大,不能轻松自如地掌握手上的财富,一旦遇到特殊情况便措手不及;选择理财产品的时候也表现出随众的心理,没有考虑理财产品是否适合自己。3.2现阶段的投资理财结构不足存在的原因首先,投资理财产品的创新不足,推广不够,导致市民仍然选择投资较为熟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