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菜明明更好吃,为什么却比不上日料“高档”?

樊文远 2019-12-21 18:08:00

推荐回答

你要是吃惯了中国菜就不愿吃别的国家料理了日本料理主要是清蒸和水煮这两种做法,口味很清淡但味感却很好主要是作料加的太多,像沙拉,芥末,葱蒜末,酱油,味精这类的提味料调和而成的,不像我国的料理制法都是以煎炒烹炸为主日本的料理主要的口味就是令人回味的清香,经常会在菜里加点清香的花瓣,以提高香味。主要是海产为主的小吃,像章鱼丸子鳕鱼串之类的小吃还有像关东煮这类汤煮品。再就是烧烤了,日本有他自己特有的烧烤,的确有相当好口感再就是用大米做的寿司和食材丰富的拉面假如你喜欢吃煎炸炒烙这类的油水较多的食物,日本料理那就不适合你的口味了日本料理主要都是清蒸水煮的做法再就是生食蘸调料的吃法,要是你喜欢清淡口味喜欢汤煮食品,日本料理就非常的合乎你的口味。再就是你要是很喜欢吃小吃那日本的料理小吃那绝对是非常棒的总之日本料理好不好吃取决你的口味,日本料理都很迷你但制作精致可以作为艺术品或礼物来送人的。
连丽红2019-12-21 18:54:47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不在一个方向上日料追求精致,很像现代工业的标准化生产,以及厨师个人的工匠精神,说白了走的是高端路线。川菜,走的是大众路线。2者有着不同的粉丝。走大众路线的当然粉丝更多。但是走高端路线的其实并不在乎有多少粉丝。这么说吧日料厨师每天制作100道菜,挣得比川菜厨师多,越做越精致。川菜厨师每天制作1000道菜,挣得比日料厨师少,越做越偷懒。
    龙家衡2019-12-21 18:38:14
  • 日本料理好吃。日本料理十分考究刀工和食材十分细致,中国菜系虽然多,但吃习惯了也就不好吃了,但中国菜也十分好吃。
    黄盛章2019-12-21 18:21:04

相关问答

因为中华文明同化的原因,许多外来文化都被同化了。所以虽然朝代不断更换,但是还是保留着汉民族的文化和习惯。所以中华民族保留至今。相对于其他古老文明来说,中华文明是唯一一个流传到现在的文明。虽然在中国历史上政权不断的更迭,而且更迭时间很频繁。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却一直持续不断。这是因为中华文明强大的包容力和同化力造成的。相比于国外的古文明,巴比伦文明还是埃及文明,他们都因为政权的更迭,而导致了文明的夭折。通常他们换了一个地方的生存,那么原有的文明就会消失不见,或者原来的文明就会受外来侵略者的文明所影响。但是中华文明截然相反。中华文明会影响到所有外来文明而将其同化。中国古代的中原文化总是能同化周边的文化。就算是受到侵略,其他民族最后也会被中原文化所渐渐同化。在我国古代北方曾经有过很多少数民族,比如说,契丹女真等。女真族就是后来的满族。在清军入关之后满人的习惯渐渐减少,逐渐被汉族文化所统一。所以才说不管是哪一个民族掌握了政权,但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始终延续着。这是因为在北方的那些民族进攻中原以前就已经开始学习汉族文化。入土中原后,只是给中原文化作出了一点调整,但是整体并未改变。在文化上,他们还是向往着中原文化。中原文化依旧是主流,所以才会保留下来。
浙江沿海历史上曾有过连绵漫长的倭患,被认为是明朝时日本海盗对中国沿海的一场侵略。然而,在数百年正统史观的笼罩之下,诸多史实却也透漏出无法掩盖的微光所谓倭寇,实际上是被误读的一群中国海商,而在他们被掩盖的身份和命运背后,则是中国曾经强劲的民间海洋力量与农耕王朝的对峙、抗争和落败嘉靖大倭寇的真相反海禁的中国海商与海盗上世纪末出版的权威着作《中国历史大辞典》中有倭寇词条,将其明确定义为明时骚扰中国沿海一带的日本海盗。在中国老百姓的普遍印象里,倭寇是日本强盗,戚继光则是扫荡倭寇的民族英雄。然而,如果以严谨的态度来钩沉史实,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嘉靖倭患的起因似乎与日本人没什么关系双屿港的主角其实是中葡商人,而谢氏血案的肇事者则主要是葡萄牙人。最早闹出争贡事件的虽是日本商人,乘坐的却是中国船:嘉靖时期,日本根本没有能力造出横渡东海的海舶,抵达中国的那两艘朝贡船也是早年永乐皇帝赠送给日本将军足利义满的礼物。况且,明朝时蒸汽机尚未发明,海船越洋需要依靠季风,一年间往返次数受到极大局限,再加上当时日本正处在战国时期,各地领主混战不止,在这重重阻碍下,连基本的交通工具都没有的日本人想要大举侵扰中国沿海,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首先,我们来看看这场所谓的倭患中领导者的身份。嘉靖年间,御倭官员王忬曾上奏朝廷,历数了最着名的倭寇头目:臣询访在海贼首约有百人,其雄狡着名者,徽州王五峰王直、徐碧溪、徐明山,宁波毛海峰、徐元亮,漳州沈南山、李华山,泉州洪朝坚。全是安徽、浙江和福建人。随后的《筹海图编》详列了危害最大的14股海盗首领名字及籍贯等,也是清一色的中国人。明朝官员,福建长乐人谢杰则在《虔台倭纂》中明明白白指出了倭寇首领的真实身份:皆潮州人、漳州人、宁波绍兴人主之也;可以说,翻遍嘉靖年间的抗倭史料,倭寇首领中的日本人极为罕见,即使有,也是无足轻重的低等小头目。再者,中下层的倭寇中,到底有多少日本人呢?据《嘉靖实录》称:盖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居十七也。这已经是史籍中对真倭的最高估计了,其他文献的估计更低。如明代兵部侍郎郑晓称:大抵贼中皆我华人,倭奴直十之一二。而根据一位被倭寇掳去50多天的昆山人的回忆:大抵艘凡二百人,所谓倭而锥髻者,特十数人焉而已。连十分之一都不到,且根据历史记录,梳着倭人发型的,也很可能是中国人冒充的日本浪人。而最有意思的,莫过于这帮被朝廷定性为侵略者的倭寇,却在东南沿海地区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民间支持和水土融合地方百姓任其堆货,且为打点护送,或送鲜货,或馈酒米,或献子女,络绎不绝;倭寇深入陆地时若熟路然,甚至与农民杂耕于舟山山阜处,或披蓑顶笠,沮溺于田亩,或云中履,荡游于都市;连本地官兵也与倭寇里应外合,通报军情,关津不查不问,明送资贼。种种异状,让负责剿倭的官员惊呼自节帅而有司,一身之外皆寇也!除了高级官员外,其他的人全是倭寇。若真乃外藩入侵,那真是一幅令人绝望的画面。
西餐具有一些符合某些人心理的特征。食物经过精心修饰,西方食物中的许多食物都经过多个步骤,因此它们不会一次煮熟,而是多种食物的组合。这里有一个好处。与中国食品的炒和炖不同,有很多机会可以打扮食物。烹调时,食物会混合在一起,视觉效果不强。西餐不适合我们的口味,仅适合偶尔品尝。我们喜欢食物的糖醋味,酸辣,辛辣,辛辣的食物味,喜欢西式咸糖醋的中国菜已经突破了这些基本口味。因此,即使有人去吃西餐,他们也只会体验异国情调的食物,他们可以接受的食物仍然是中国菜的味道。所以有人说:西餐不是吃而是看。西餐厅特别注重室内装饰,优雅的环境,舒适的氛围,柔和的灯光,舒缓的音乐和周到的服务,使食客可以尽享这一切。在许多情况下,外国人会认为中餐厅过于嘈杂,烟雾弥漫,而且环境不如西餐厅。这也是有些人去吃西餐的原因,但不是食物高雅,而是餐厅环境可以带来足够的氛围。西餐是每个人的菜。中餐是老板的命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食物。两者各有千秋。他们要求更多尊重自己的个人选择。他们对自己的好坏负有责任,不是那么活跃,但是它显示了个人在西方文化中的独立性。中国文化更加注重整体。点菜的人必须满足不同人的口味。他们可能受到称赞,也可能受到批评。因此,中国有句俗语,那就是众口难调,这样做,因为保持一致更重要。